目前分類:南安普敦學習心得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陣子打開台灣或美國電視的體育頻道,最火紅的英語莫過於和林書豪有關的單字,從LinsanityLincredible(林書豪不可思議)Linpossible(林書豪完成不可能的任務)Linderella(林書豪像灰姑娘般奇蹟的崛起)VaLintine(想當林書豪的情人)、甚至還有Linfluenza(關注林書豪症候群)這種單字,而這種突如其來的造字運動似乎還在進行中。從201225日開始,這個台裔美籍「哈佛小子」林書豪從板凳崛起,率領尼克隊打出七連勝,不到兩周從無名小卒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巨星,迅速竄紅後,Linsanity〈林來瘋〉不斷出現在CNN等美國主流媒體上,隨著英語帝國大力的推波助瀾,這些表達語句也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在英語世界被引用超過兩萬五千次廣度、以及在全球媒體、書籍、雜誌、網路、部落格、社群網頁等使用七萬五千字深度之後,Linsanity目前被全球語言觀察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
認定為英文新字,意思是迅速成為時尚、潮流的人。






 

        然而回過頭來看,若不是有籃球、華人、在美國爆紅等等共通的相關背景知識,Linsanity會成為我們用來交流,甚至溝通的英語用語之一嗎?如果從另外一個單字來探討這個現象,對比會更更讓人印象深刻,這個字叫做Tebowing。你今天Tebowing了嗎?Tebowing(提波式的祈禱、提波式的行為),指以「單膝跪地,低頭沉思」的動作開始禱告。這個單字源自NFL美式足球野馬隊明星四分衛提波(Tim Tebow)的名字,由於提波達陣或賽前都會單膝跪地祈禱,這個動作引起許多人模仿,成為2011年全美流行語,列入字典。對台灣人而言,而前者由於最近常在媒體上看見因此較為我們所熟知,後者生活中較少使用以及若未關注這方面的消息,當和美國人聊天時對方運用到此單字便容易造成溝通上的障礙以及誤解。這兩個例子對比說明了英語成為世界語言的發展與限制;儘管美式英語是全球語言,在缺乏背景知識的提點下,很多必須借助語言的訊息傳遞可能導致訊息斷層(information gap)或溝通誤差(miscommunication)






        同樣從美國運動領域出來的幾個表達語句也可以生動的說明類似的情況。例如Bench
warmer(
候補選手;意指上不了檯面的人)Strike out
(
被三振出局;失敗)Right off
the bat (
剛剛離開打席;當場)Get to the
first base (
上到了一壘;有希望成功,有好的開始)Take a
rain check(
因雨延賽;下一次再約)等等。在英語會話教學情境中常常被問到為什麼”Let’s
take a rain check!”
意思是下一次在約,原因是棒球大聯盟的比賽如果因雨延賽,球團會給買票進場看球的球迷一張因雨補看比賽證明(rain
check)
,球迷可以因而補看任何之後的比賽,因此延伸成為下次再來。在英語會話中適當使用這種表達語句固然可以表達說話者已經融入語言使用的社群當中,但遇到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人就必須稍費唇舌解釋一下了。 





 

         在「英語帝國」這本書中,作者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提到他參加的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在其中遇到缺乏相同背景知識而使用英語表達語句造成的訊息斷層和溝通不良的情況。討論進行到一半時,突然有位美國學者說出That came
out of left field
”(
那是從左外野來的;那真是奇怪),頓時全場一片靜默,大家並非在思考哪個顯著的評論,而是彼此納悶著「從左外野來」是什麼意思;儘管作者本身也同樣是美國人,卻也不了解這句話的涵義,因為這是棒球術語,而他卻對棒球一無所知。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二次大戰的歐陸戰場,根據「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書中敘述,美國空降部隊101師的E連連長溫特斯對無線電另一頭的軍醫官請求援助,說傷亡人數有「兩支棒球隊那麼多」,但是對方對運動一無所知,便不能了解「兩支棒球隊」人數到底有多少。





 

 

 

        試著去想想在背景知識不盡相同的國際學術會議場合中,使用Linsanity 來形容原本默默無名卻一夕爆紅的學者,或用Tebowing來形容上台報告前禱告祈求一切順利的動作,在其他對美式文化全然陌生的英語使用者而言有可能造成的訊息傳遞落差。有了以上認知,在「諾曼第大空降」之前提到的例子中,溫特斯應該明確表達說傷亡人數究竟有多少,而不是用「有兩支棒球隊那麼多」來表達,如此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儘管林來瘋(Linsanity)真的很瘋,在英語繼續以全球語言傳播的未來,我們更要小心這方面的限制,盡量避免使用具有或帶有濃厚背景知識的表達語句,才能有效地以英語進行溝通。


最後推薦一下一個介紹

林來瘋很專業部落格!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七月就要降臨,而我們的遊學團也即將啟程了。從英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一趟到目標語言文化範圍的密集學習過程,不僅是開拓國際視野的絕妙方式,更是全面檢視語言學習成效,刺激進一步英語語言學習、和以及和國際英語學習接軌的的大好機會。在語資班奮鬥了這麼久,發現英語口說能力非常難以培養,難怪有學者會認為口說能力是華人英語學習的阿奇里斯腱。2006新式的托福要考口說,卻意外造成不用考口說的舊制托福報名大爆滿,由此可見一斑。


 


 





         英文也好,英語也罷,大家都知道聽說讀寫一樣重要。然而,在台灣英文考試獨厚紙筆測驗閱讀和寫作的大考趨勢牽引之下,英語的聽說能力往往被犧牲了。聽力倒是不容易馬上被發現,可是華人普遍不會用英語表達的缺點卻往往一覽無疑。於是說英語的能力往往變成華人的阿奇里斯腱(Achilles Heel),儘管其他能力都有一定水準了,可是往往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運用適當的英語將吸收進來的訊息轉化為想要表達的適切語意,變成唯一的致命傷。


 





        學者Levelt(1989)曾經提出,語言的產出包含四個主要因素,觀念的內化(conceptalisation),包括語言訊息內容的思考及運用背景知識、適切的文法運用及發音。語句形成(formulation),也就是運用字詞、搭配實際適切文法斷句以適切表達語意。發音(articulation)以及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學者Bygate(2006)進一步指出所有語言產出技巧受到情境(context)影響:語意的表達和環境息息相關。坦白說,我們可以用英文思考、熟背文法、勤練發音、自我檢測達成上述的四個要素,用以促進英語的口說能力,但是我們無法創造一個全然使用英語的情境。短短一個月的行程,英語的接觸也許不是太多,卻能補足我們英語學習情境上的不足。


 





        其實,直接使用英語聽說沒有想像中這麼難;流暢度(fluency)比正確度(accuracy)重要。願意溝通的態度、適切的單字拿捏和表達,其實遠比死背一些生硬的倒裝冷僻句型在溝通上還要有意義。只不過沒有身歷國外之境,許多華人往往無法體會。沒有任何國際朋友,會一見面就拿出一張英文考卷,請我們作答之後讚美我們的高分;卻往往因為我們答非所問,或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沉默感到尷尬。透過遊學課程,可以徹底讓我們在必須大量使用英語的情境下,充分省思我們英語學習的阿奇里斯腱,並且得到學習角度的修正,實在太值得囉。


 






2007的聖誕派對: 全程用英語進行, 口說不強都不行.


 



回台灣之後再用英語介紹客家擂茶文化!! Cool!!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德國柏林影展榮獲「亞洲最佳電影獎」的電影「一頁台北」是一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導演陳駿霖拍攝的,這部以24小時經營誠品書局和台北城市生活為故事背景的電影在柏林放映時得到非常大的好評和迴響。記者們問他拍這部電影的理由,他覺得為什麼台北人都想出國留學或生活,所以就想把台北的美麗拍出來,讓大家跟他一樣愛上這裡。事實上,我們也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到底出國有甚麼好?」「為什麼要出國?」


 



 



       


        其實,從學習英語的角度而言,英語語言的流利度和能力不一定非得到英美等英語系國家的環境訓練不可。無論從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或是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角度來看,有專家學者建議越早學習第二種語言越好(Victoria Fromkin & Robert Rodman, 1997),然而卻很少看到第二語言的生活情境學習目標語言的建議。所以其實儘管不出國,英語的學習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很成功。我們真正在「出國留學」得到的與其說是語言的精熟,不如說是國際化宏觀視野的開拓----我們知道世界上某個角落有另外一群人,以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思考模式過生活


 


 


 



 


        從藝術與文化的角度來說,英國是個非常重視藝術與人文發展的國度。大街小巷最常看到的,除了照顧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店之外就是藝廊(gallery),而藝廊出現頻率之高,讓我們不禁懷疑gallery這個單字時不是有其他我們所不知道的意思。此外,在倫敦林立的歌劇院更告訴我們欣賞歌劇也好、看藝術表演也好,這些都是他們相當重視的藝術文化。相較之下,台灣街上最多的店家,除了照顧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店之外就是補習班了,就算和藝術有一些相關的也是音樂或是繪畫等才藝補習班。說到重視藝術發展,台灣相對落後很多。


 


 


 



 


        然而國外甚麼都好嗎?其實也不然。英國的街道在入夜之後幾乎一片死寂,除了少數亞裔人士經營的店家、酒吧、超市之外幾乎都打烊休息了;在紐西蘭,連我們認知裡最勤勉不懈的星巴克都在下午6點鐘準時收攤。台灣這種越夜越美麗的活力生活方式在歐洲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24小時經營徹夜不眠的書店。重視藝術文化揮灑的歐洲生活態度,加上活力四射的亞洲夜生活觀點,也許正是「一頁台北」在柏林讓歐洲人驚豔的原因


 


 



       


        事實上,遊學也好、留學也好、打工兼遊學也好,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有很多管道接觸或體驗國際交流;但是無論如何,到國外深入生活一段時間所得到的國際化宏觀視野經驗卻是讓我們覺得非常珍貴的,語言學習只是附加的收穫而已「為什麼台北人都想出國留學或生活?」,陳駿霖導演的疑問,其實在他作品在柏林得到國際肯定的時候就已經得到答案。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們在南安普敦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照的, 佈告欄上面滿滿的都是藝文活動表演的宣傳, 讓我們感到嘆為觀止!!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這學期承辦了四場英文科專業發展研習。和在英國參加的研討會一樣,這些研習就像是迷你的教師在職進修(in-service training);透過教授級講師們精闢的研究、探討和解說,讓在第一線工作衝鋒陷陣的我們能夠透過前瞻的探討和回顧的反思,提醒自己要具備著與時俱進的教學專業知識和本職學能。這四場研習的最大共通點在於:透過研究者對考試試題和題型的深入分析,產生對教學現場的教學綱要指導。學者Jack C. Richards(1997)提到,研討會(seminars)和研習活動(discussion activities)有助於教師反思(reflect),讓理論(theory)與實務經驗(experience)產生關聯而得到驗證和發展。而和在英國參加的研討會比起來,這些研習傳遞的訊息更貼近台灣的英語教學情境,所以我們當然要踴躍參加


 


 





        黃聖慧教授指導的英文閱讀策略訓練研習從英文老師常採用的閱讀選文、學生常常遭遇的閱讀問題及考試測驗的目的著手,告訴我們哪些閱讀策略是老師們要訓練學生的;例如:預讀(Previewing:辨識標題圖表得知文章脈絡)、認知主題(Identifying main ideas)、猜測單字的意義(Guessing the meanings)、推論(Drawing inferences)、批判性閱讀(Reading critically)、掃描重點(Skimming)、略讀(Scanning:快速閱讀尋找文章要旨)、改寫(Paraphrasing)、結論摘要(Summarizing:重點重述)等等。很巧的是,這些閱讀策略也是大考閱讀測驗要施測的目的。


 


 



 


        教授接著以96年學測和指考的閱讀試題當做佐證,告訴我們協助學生發展以上的閱讀策略之後可以解決大部分大考閱讀試題要問的問題(main ideaspecific informationinferenceword/phras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聽完研討會之後,我們對如何透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以提升他們的英文閱讀及學習能力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


 


 



 


        第二場「考試引導教學」的研習從歷屆學測和指考的英文試題內容分析探討高中文法教學的方向。主講者李櫻教授指出,依據頻率效應(frequency effect),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歷屆大考試題所得的結果,冷僻的文法細節和特殊句型(例如倒裝句)並不是考試重點。此外,多數的題目都是以文意的理解和上下文的連貫思考為設計。翻譯和作文的考題內容以高中生等級的表達能力為主,幾乎沒有涉及特殊句型。



        例如97年學測翻譯的題目是:聽音樂是一個你終身可以享受的喜好(Listening to the music is a hobby that you can enjoy for whole life.),裡面考的只有動名詞、關係代名詞that引導形容詞子句的句型,和幾個簡單的單字而已。最後教授告訴我們高中語法句型和溝通功能息息相關,建議應該依照3C的模式教學:Corpus-based(以選文為依據)Contextualized(以上下文文意脈絡為依歸)、以及Communicative(以語言的溝通功能為主)。換句話說,如果考試真的影響教學,我們應該教簡單而實用的英文(因為大考其實很簡單),而不該用艱深冷僻的英文(尤其是文法)為難學生Affirmative, professor


 


 



這場研習我們知道了大考中心的作文評分標準, 真是太有幫助了!






 同學你們的壓力不用太大, 教授們說學測很簡單的呀!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在南安念書的時候讀到學者Jeremy Harmer (2007) 的著作英語語言教學實作(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她在書中建議,學生的口說訓練可以藉由表演劇本(Acting from a script)的課堂活動執行所以這學期語言資優班的英聽課做了一點小小的變化;與其讓學生們針對無趣的英語能力檢測做機械化的練習(drills),不如找出讓他們真正感到有興趣的生活化教材(authetic materials),激發他們對英語口語使用的熱忱和動機(英語口語大考不考),然後再運用形成性多元評量的方式,以戲劇表演做為學期成績評量的標準。有了上學期的經驗之後,這學期讓他們收看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螢幕上只顯示英文字幕,每一集看完之後做英文字彙和表達語句的解說,並要求學生們按照分組方式輪流繳交作業。期中考的題目:請學生們根據在影集中學到的英文字彙和表達語句寫劇本,然後做迷你英語話劇表演(Mini English Drama)


 


 


 



 


        第3組表演的是一個女性患者得疝氣(hernia),受到粗糙醫療體系糟蹋得到不公平對待(raw deal)的劇情。 Panda反串演出楚楚可憐的女病患,在對沒健保給付病患顯露出高傲態度的醫生,和巍然難以撼動的醫療體系漠視之下顯示出強烈的對比。美中不足的是,這一組對劇末女病患發現開瓶器居然卡在肚子裡的劇情鋪陳得不夠,少了那麼一點可以更深入批判的力道。評價四顆星。


 


 


 



 


        第6組表演的是一段在一對彼此憎恨美貌同卵雙胞胎(identical twins)美女中掙扎的三角戀情(triangle relationship)。為了報復,雙胞胎之一的Tanya準備色誘雙胞胎姐妹Elizabeth的男友Shel,導致雙方樑子越結越深。可能是因為這一組都是女生的關係,演起來顯得非常絲絲入扣而且同仇敵愾。雖然故事在姐妹的諒解當中似乎劃下完美的句點,然而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女生們真的會如此輕易的原諒在感情上曾經背叛過她們的人嗎?


 


 


 



 


        第5組將灰姑娘(Cideralla)的故事改編之後搬上舞台,述說住在遠的要命王國(Far Far Away Kingdom)的灰姑娘不愛醜陋的王子,卻選擇和帥氣的送貨員交往的故事。其實,從灰姑娘住在遠的要命王國(出自電影史瑞克),這組就暗示她們將對傳統童話故事的價值做出徹底的顛覆。有趣的是,這組表演讓觀眾覺得好玩的地方是當戴著面具的王子和灰姑娘跳舞的時候,因為面具不斷從王子臉上掉落,小演員們必須一邊跳舞一邊扶面具導致的滑稽。


 


 



 


       接著出場的第4組充分運用雙關語製造的笑點讓開場很有趣,”Do you know Poo Poo in Toilets”,中文可以翻譯成你知道托伊雷特隊的普普那位球員嗎?但是poo poo 有大便的意思,而toilets 是馬桶。而故事情節更是充份批判了時下八卦水果報紙雜誌以追求新聞自由之名進行窺探個人隱私的爭議行為。反串演出女生的同學甚至自備了讓人為之側目的大道具,真是專業呀!可惜正妹同學只演其貌不揚的clean lady 真是太可惜嘞,你是想扮醜挑戰奧斯卡嗎?


 


 



 


        接下來的第2組就真的看不太懂了,雖然他們真的運用了許多在六人行影集和閱讀課讀本裡學到的單字片語;像是hatrack(帽架,引申為笨蛋)mock(嘲笑)、脫口而出(blurt out),但是戲劇想表達的意境反而模糊掉了。但至少我對他們男生們反串跳的香豔草裙舞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過,個人認為這些學生最有意思的劇本和演出卻是第1個出場的第1組;他們的劇本Stonerella局結合了史瑞克劇中的的神仙教母和灰姑娘,對傳統的童話故事做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詮釋,劇中為了美貌Stonerella不惜父子反目成仇的角色在優秀的演員們精湛的演出下詮釋的淋漓盡致,培元同學非常有天份的演出讓人刮目相看。五顆星評價。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在英國唸書的時候,有機會進一步研討溝通式英語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應用在課堂上的理論和實際議題。根據學者 J.K. RichardsT.S. Rodgers指出,溝通式英語教學是1960年之後,英國應用語言學者針對當時流行的情境語言教學(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做出的理論改革;在這個理論中,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比對特定情境的句型結構掌握能力(mastery of structures)還要重要


 



 


 


        溝通式英語教學的特色有些是放諸台灣的英語教學情境也OK的,例如適切性(Legitimacy),溝通之間的互動按照社會常規規範進行,不應該天馬行空或無厘頭;換句話說,語言使用者不應該用既定的模式(已經背的滾瓜爛熟的回應語句:例如 I’m fine.)回應變動中的各種溝通模式(例如用I’m fine.回應How’s your wife doing?)。此外,標的語言使用(Target language use),在教室使用目標語言當然是無庸置疑:例如英文課當然運用英語。另外就是表達意圖(Intention to mean),認為語言最重要的是意有所指,而不是無意義的機械化練習。多數的英文老師都認為把單字背好的要訣之一,就是運用單字造句表達自己。


 


 


 


 



 


        此外,CLT也強調以下幾個特色,首先是訊息斷層(Information gap),指的是透過語言溝通過程,發生的正常訊息接收傳遞不良現象,通常這也是誤會或誤解的由來。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運用語言的策略和方式。不可預測性(Unpredictability),溝通過程中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預測互動者要說些什麼。語言使用錯誤(Approach to Error),溝通式英語教學強調語言使用者會在語言溝通過程中犯錯,而且鼓勵使用者在錯誤中學習。真實情境(Authenticity),強調語言使用者要在真實的情境當中運用目標語言。


 


 


 




 



        然而,因為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同,許多溝通式英語教學的特色恐怕無從在台灣的英語教學情境中發揮,尤其是在考試成績重於一切的台灣。考試著重的是答題的正確率,因此,學生們恐怕不會被允許犯錯。為了讓學生充分準備考試,真實情境的語言使用機會往往被剝奪,個人特色也被考試特色抹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情況之下,語言使用的不可預測性也因此大大降低。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解釋為什麼溝通式英語教學無法在台灣落實,而台灣多數的英語語言學習者似乎停滯在只偏重英文讀寫能力,考試一條龍(還不見得人人如此)、聽說一條蟲的階段。


 


 



 



       

        回國之後我試著在任教的班級用全英語溝通的方式上英文課,然而對考試結果而言效果卻是出奇的不好。第一,畢竟學生的英文程度有限(以普通班而言),用中文講解都已經有些難度了,更何況是用英語解釋英文。第二,訊息斷層特質無法保障文法的解釋品質,而文法卻又是考試的重點。第三,怕學生聽不懂,在英文解說之後接著中文講解的結果事倍功半,學生學習的進度落後,沒有時間針對月考的內容多做練習。這以上一切的一切除了造就不忍卒睹的月考成績之外,意外中替溝通式英語教學運用在台灣情境下了一個結論:CLT固然有能增強聽說等溝通能力的優點,對以讀寫能力為評量重點的台灣英語教育情境卻不見得適合(君不見:有哪位補習班的名師用全英語上課?)



 


 


 



 



        其實,會考試不表示英語好,而光是上英文課的時候才聽到英語絕對是不夠的,所以當我們聽說教育部計畫利用經費,將閒置公共設施打造成可以自在使用英語的英語村,我們真的覺得非常欣慰。對許多人而言,這也許只是開口說英語的一小步;對印證溝通式英語教學的效果而言,卻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大步!也許,距離校慶園遊會當天完全使用英語作交易的那天不遠囉!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最近,之前教過學生問我關於人生抉擇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我以前也問過我的老師。有趣的是,當年老師們給的答案,似乎也適用於回應現在學生們問的問題。看來,有些觀念似乎是放諸四海而皆準(universal),而且甚至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的。


 


        記得當時念到大三,看來也該到了認真思考未來前途的時候了。看著周遭的同學準備念研究所比準備就業的還多,我也想西瓜偎大邊一下,準備考個研究所來念念。就把這個問題拿來請教了一下當時我認為對我學習觀念非常有啟發的教授。沒想到她劈頭就說,又多了一個西瓜效應(jump-on-the-bandwagon effect)的犧牲者。我還記得當初她問我問題時,她那洞悉一切的睿智眼神。


你想念甚麼?””你還沒有工作過你怎麼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真的思考過這的確就是你想走的生涯規畫嗎?


 


        我不否認我對她的前三個問題幾乎啞口無言。事實上,我是看到很多班上都選擇繼續念研究所才做這個決定的。接著她的問題幾乎讓我打消了馬上繼續念研究所的念頭,尤其是想繼續攻讀自己學校研究所的想法。她說,外文系研究所和大學部(undergraduate)相當大部分師資是相互支援的。如果你在大學部四年還覺得學不夠,研究所兩年怎麼可能滿足你的求知需求?””既然你已經相當熟悉嘉義了,是不是該認真思考到別的城市闖闖?新的環境,新的刺激,往往往也會帶來新的發展。


 


        我囁嚅的說到別的地方發展,尤其是北部,更尤其是師大或清大體系的英語教學所,日常生活的開銷(daily life expenses)對家裡可能是種負擔(哈哈,如果我考得上的話)。她說得更是直接啦:念書本來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investment)。如果覺得這種投資超過負擔,為什麼不乾脆先去就業算了。就業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機會,你也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審視自己在大學發展的專業能力是否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


 


        聽了她直截了當的評論之後,我自己也沉思了很久。然而,無論她的建議是甚麼,我很清楚我終究還是得自己做出決定,畢竟這是我的人生。後來,我選擇了一條相當少人走的路:直接進入就業市場,也藉著實務經驗磨練自己的教學能力。經過幾年,當我相當確認自己想進修的目的時,我又回去找教授寫推薦信。這次,她毫不猶豫的答應給我協助。當我問到,我選擇申請就讀的英國大學的時候要考慮排名嗎?她的回答更妙了。Ask not what ranking can do for you, but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ranking.(不要問排名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排名做什麼?)”


 


        真的很感謝教授的幫忙和建議。如今,我看著那條曾經在人生抉擇點分叉的路,無論那條路走起來感覺如何,我很高興我走了現在這條路。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幾天收到學校的通知,我們知道我們的論文已經通過,學位證明也已經在從英國到台灣的路上了,讓我深深覺得在英國這一年的時光過得滿足且充實。回想起為了陪伴待產的Amy而窩在南安普敦大學圖書館,和幫Andy把屎把尿把奶嘴的那段不得不埋首書中的艱苦歲月,突然覺得犧牲掉浪漫感性的南法義大利之旅、春光明媚的荷蘭花季之旅、經濟奢華的北歐海鮮之旅似乎有些值得。


 


 


 




 



        其實,在英國求學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深刻體認到嚴謹的學術呈現要求。事實上,因為沒有上過pre-sessional語言先修的課程,我的這些體認除了在in-sessional 課程補強,就是靠在成堆作業中跌跌撞撞打滾中花了些成績的代價獲得。最重要的英式學術精神是什麼呢?答案是客觀


 


 


 



 


        在歐美人士的觀念當中,凡事既然有優點就必然有缺點,只有獨裁政權和吸引觀光客的文宣才會出現無懈可擊的完美。在呈現議題觀點上,他們要求至少從兩個面向來看一件事情。因此,就算是部分英國英語教學專家大力推薦的溝通式英語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也有它致命的缺點:很難應付標準化測驗的需求、大班制教學時教學成效有待觀察。既探討優點,也討論缺點的申論方式是學術辯證的呈現圭臬。


 


 



 


         這種訴諸於客觀辯證的觀念運用在學術英文寫作上,就凸顯出幾的英文學術寫作的重點。首先,學術英文寫作常常使用被動語態,除了引述學者意見盡量避免使用主詞;畢竟使用主詞就避免不了片面的主觀。其次,學術寫作避免絕對的武斷。句子裡常常出現有傾向”(tend to/ be likely to/ be inclined to)這類的句型,絕對或是絕非的表達語句很少出現。最後也很重要的,儘管西方人歡迎批判性思考和自我表達,但是他們觀念中的批判性思考奠基於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之後的所得,呈現的是相關權威學者研究的推論或觀點,而不是碩士班學生自己主觀的意見。總而言之,平衡報導(balanced report)客觀驗證(objective examination)就是英式學術精神的精隨。


 


 


 



        西方的媒體如CNN其實常常做到客觀驗證的報導方式,期待同時探討事情的正反兩面,例如近來的加薩走廊攻擊事件,CNN就同時報導了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初衷和無辜巴勒斯坦平民的死傷。反過來看看台灣號稱完全自由的媒體,能做到這樣平衡報導和客觀驗證的又有多少?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昨天,我終於幫我們班同學把她論文的問卷寄回去英國。看看時間,現在已經九月初了。在大西洋遙遠的彼岸,一定有很多仍然留在英國的同學正在為月底要交出的論文忙得焦頭爛額吧?這也讓我們回想起幾個月之前我們同時忙著寫論文和生小孩的生活。


        論文的架構不外乎包括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和研究動機(research motivation)在內的介紹(introduction)、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研究目的和研究價值論述(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 study)、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發現和討論(finding and discussion)以及最後的結論(conclusion)。事實上,儘管跟著這個架構按照順序前進,我們最後發現還是要先做完所有相關文獻的探索之後,研究背景和動機才能得到更完整的論述,也才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甚麼?


        以我做的考試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s of assessments)來說,我也是幾乎讀完絕大部分過去學者所作的文獻研究之後,才慢慢咀嚼出回波效應真正的意涵。其實早在1993年就有學者Alderson以及Walls假設考試會影響語言教學,而且造成正面和負面在內的回波效應。正面的效應包括:有了標準化測驗的引導,語言教學及學習會更有具體目標(specific objectives),而多數的學者認為考試能引起學習動機。負面的效應相較之下多了很多,包括教學內容窄化、為考試而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成為準備考試的過程等等。在讀完許多學者的文獻之後,我把我的論文定位成為證實並延伸理論探討的實地研究,希望從高中老師和學生們的觀點來探討回波效應在台灣英語教學情境的意義。


        重點來了,就和生小孩一樣;記得當時Andy的頭一從娘胎出來,整個人不超過10秒就被整個生出來。做完文獻探討之後,我對接下來要做甚麼討論都了然於胸,等到問卷結果傳回來,稍做分析之後討論和結論就出來了。文獻探討就是論文的頭,頭生出來論文也就差不多接近尾聲。所以,我是先寫完文獻探討之後,才回去寫之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介紹。


        話說回來,我們系上開的論文寫作教學課程對我們論文有沒有幫助呢?有是有,但是幫助有限。負責教導的老師們雖然很用心,可是在授課內容不能和其他課程重疊的限制之下,我們真正想學的研究方法並沒有含括在課程當中。我們真正的收穫不過是知道論文大致的完成進程。此外,課程中後半段聽班上同學的論文題目口頭報告意義也不大,更不用說報告完之後的提問時間;畢竟,他們所要研究的領域我們並不熟悉,我們頂多觀摩其他同學論文的架構和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而以上種種資訊其實只要參考廖柏森博士寫的論文教學指導這本書就可以得到了,最後整個課程幾乎只能當成英語聽力訓練練習,有點可惜。


        如果按照論文寫作的進程,在英國的班上同學們也應該開始做結果分析,論文也快接近尾聲。在這裡祝福大家論文一切順利,趕快把論文寶寶生出來啦!






我們班英國同學馬丁(Martin), 他一直鼓勵我不用擔心學術寫作的要求, 平常非常好相處, 非常幽默風趣.




學術寫作課程的tutor: Laura. 非常盡責的引起我們對論文寫作的動機.


 




除了我們, 大家的論文寫的也差不多了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幾天前為了論文的問卷分析研究方法(SPSS),我特地請教了一下我們班統計學的高材生Sophia,順便到圖書館實地操作一下。Sophia果然不愧是這方面的高材生,兩三下就把對數字和統計充滿恐懼的我教得大部分都會了。剩下概念仍然不清楚的部分,我又請教了我們班教育學方面的高手Vicky,她的見解也讓我感到茅塞頓開。每次作業論文寫到一半卡住的時候,我們總是不乏有班上同學適時伸出援手來幫助我們,對班上同學慷慨的幫助,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謝。只可惜現在已經停課了;大家不是在忙論文,就是在規畫回國之前出遊的計畫,要見面不容易,像以前一樣隨時可以討教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了。


        其實,三不五時隨性組織的讀書會或討論會真的可以幫助加速作業的進行,無論是和班上的國際同學,或是和我們一樣從台灣來的同學。如果要順便訓練一下英語口語的話,和班上的國際同學用英語聊聊很有幫助;不過如果要加速作業的完成速度的話,和台灣同學討論最好。畢竟我們不是英語的母語使用者,用華語溝通或討論作業的時候就難免會有訊息斷層(the information gap)了,更何況是用英語來討論呢?而且儘管在地的英國同學們英文很好,不表示他們運用科技或軟體分析的能力比班上其他在大學時就受過專業訓練的同學高強。所以我們就只好東家長西家短,左右逢源,希望能觸類旁通一下囉。更有趣的是來這裡之後才發現普遍台灣同學的留學迷思。這個年度我們班上有相當多台灣同學,每個人選擇來這裡的理由大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絕對一樣的:當初選擇學校的時候,我們都不希望學習的環境裡有太多華人。南安普敦原本的華人人數的確不多,去年的南安英語碩士班的華人更是只有四個;這點從鎮上的中國城就可以看得出來。別的城鎮的中國城通常由至少一到兩個街區專賣東方風味商品的商店組成,這裡的中國城就只是一家店如其名的商店。當初都不希望身旁有太多華人的我們,最後果然全部聚集在一個原本華人應該不多的地方,卻意外造就了這個年度英語教學碩士班華人相當多的結果在這裡奉勸大家華人滿天下,有土地就有他。考慮任何因素都可以,不要只想著到一個沒有華人足跡的地方。況且如果真的沒有華人,沒有華人的商店或餐廳,英格蘭這裡提供的伙食會讓你待不到一個月就想回家。


        話說回來,七月時分的圖書館真的是門可羅雀,和五月份儘管到午夜時分仍是門庭若市的空前盛況可真是雲壤之別。之前圖書館的咖啡廳可是大排長龍才能等到位置呢!現在只要點一杯拿鐵,整個門市的設備幾乎都是一人獨享了。此一時,彼一時啊。從那時候到現在,論文已經寫到second draft,字數也到三分之二的一萬字左右了。喝完這杯拿鐵再衝吧!


 




好賺唷! 排隊等著喝咖啡了, 才不過早上十點鐘...





待會兒要報告了, 先討論一下!


 




果然報告就比較有條裡啦!!


 




討論功課的時候當然也可以找國際同學聊聊!!


 




但是和大師級的討論進度會比較快唷!!


 




感謝梁同學借我們的教育心理與統計這本書...咦, Hidy同學滿面春風, 臉帶桃花唷! 莫非她已經...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兩天除了完成論文文獻探討的第二次審定稿(second draft)之外,也已經開始著手做問卷調查統計的數據分析。審視著從二中回傳來的問卷結果,我驚覺到原來高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已經相當有自己的想法了;以能以優秀的語言成績上台清交成政等名校理想校系,比實際語言溝通能力重要這個題目來說,高一女生贊成與不贊成比例是反對者多的2021,然而高二男生的贊成和反對比例卻是相反的7848。另外一位學習英文4-6年的男同學在問卷最後填上對考試的看法是:考試是必要之惡,但能免則免,與其用考試去督促學生,還不如在內容上吸引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真是鞭辟入裡,一針見血的評論呀!但是不知道這位同學要如何解釋上課互動情形最好的班級,考試成績卻最糟的現象?如果考試成績不重要,為什麼在考試得到的分數會影響我的學習意願和情緒這題得到的同意反對回應是1187356的懸殊比例呢?對老師一樣是如此呀,只不過題幹裡的學習要變成教學罷了。有趣的是,儘管很有主見,不知道一般的高中學生究竟知不知道在學者眼中定義的優秀語言學習者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甚麼?


        根據學者魯賓(Rubin1975)的看法,一個優秀的語言學習者應該:


        樂於做精確的猜測,


        有強烈的溝通動機,


        不受約束(uninhabited)而且樂於犯錯,


        藉著分析及檢視語言模式專注語言形式(從做中學)


        善加利用所有可以用來練習的機會,


        精確檢視(monitor)自己及他人的語言,


        注意所表達的意義(而不是拘泥在字詞形式的正確與否)


        此外,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相較之下使用比較多的語言學習策略;像是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例如做有系統的筆記)記憶策略(mnemonic strategies,例如將既有知識與新學知識產生連結以鞏固記憶)超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跳脫自己學習者的認知,尋求其他適合自己學習型態的方法)(溝通)補償策略(compensatory strategies,例如使用同義字、婉轉語、作情境猜測)表達感情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例如用目標語言寫日記) 社交策略(social strategies)等等。學者牛津Oxford(超讚的名字,2001)認為:語言的學習策略是可以教的,而且對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都有正面的影響。學習策略的教授應該直接,而且充分融合在課程當中。


        這讓我們不禁回想到這學期我們參加的最後一次研討會,討論的內容就是如何藉由有效的教學促進語言學習策略的習得,進而促進語言學習的效果,主講的正是我們教育學院大師級的教授Michael。真的好快!儘管距離上次上他教授的課記憶彌新,但是我們這一年的學習之旅真的要告一段落了。只剩下教授口若懸河的璣珠之語,仍然迴盪在我們曾留下足跡的艾曼紐校區走廊上。


 


 


 


(後記之一:在此特別感謝國立台中二中的Constance和書評老師對我問卷施測的協助。)


(後記之二:這篇文章其實開始在620Andy出生的前一天;10天過去之後,身為奶爸的我要重新開始投入論文寫作了。Andy,英文要學好呀!)





教授級的研討會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連開場白都找來同樣是大師級的Ros擔綱演出.


 




好久不見的教授, 不過這次研討會似乎少了那麼一點之前上課時的妙語如珠.


 




研討會之後當然馬上開個讀書會鞏固一下思緒...


 




最後的研討會也告一段落了, 畫下完美句點囉!!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師資培育(Teacher Education)這節課除了提供上課,老師Ros特別加開的研討會更是讓我們收獲良多。在研討會裡,我們會被分組,組裡面會有同學自告奮勇做教學演示,然後在旁觀察的督察老師們(supervisors)就會針對教學演示裡的教學方針、具體目標、執行方式及教學目地的完成做進一步研討。英國的學者認為語言教學應該是理論基礎與實地研究基礎(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e)的延伸;所以在示範教學的時候,稱職的老師被要求應該是有所本的教學,觀察者則是進行有所本的觀察。例如,這節課是以任務主題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教學原則設計的,我們就以這節課是否有達成TBLT的要求或原則做討論。如果有修改,我們也都會知道修改的細節是根據甚麼理論。


       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除了能實地看到不同文化情境的英語教學差異、結合學習理論和教學實務之外,我們能更深入具體的執行我們學到的教學原則理論方法,並從不同角度探討教學方式理論和實務的優缺點。更重要的是,結合這節課所學到的,和其他同時進行的課程學到的知識,讓我們對語言教學專業有了相當程度深入而完整的認知。按照學者們的說法,教師固然在師資職前訓練的時候就要有完整的專業培育,進入職場之後的在職進修以促進完整的終身學習專業發展(lifelong professionalism development)更是重要。畢竟教材教法理論知識可能是死的,教師們要處理的教育情境卻是活的;更不要說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發展,以及語言教學理念的更新。和其他專業領域比起來,醫師固定一段時間就要進修、急救專業人員也要定期更新最近的急救常識、甚至英國這裡的助產士(midwives)也要每年集訓一次以獲得更精進的專業知識。語言教師呢?語言教師是不是一種專業?語言教師的終身專業發展是不是也值得我們探討?


        根據英國著名研究TESOL(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權威學者David Nunan說法,他認為至少有四個規範應該列入專業的考量:更高深的教育及訓練、專業認證及執業規範、經過認同的理論及實地研究基礎、以及從事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對於專業要求的提倡。換句話說,除了有理論支持和實務經驗根據的職前技能培育、通過相關領域的認證要求、在職進修的專業提升必要之外,更要有一群專業從業人士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協助提升語言教師的專業水準,讓語言教師有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潮流的專業水平。


        記得多年前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廣告,內容敘述一個流落街頭,三餐不繼的母語使用者(native speaker),到台灣之後搖身一變,成為頗受歡迎的英語補習班老師。姑且不論這個廣告的商業目的;結合上課所學和進一步省思之後我們得到的啟示是:語言教師應該有更全面、更深入對專業領域的通盤了解與認知,讓語言教師的專業發展跟得上時代潮流。


 




Jill與我, 他是一個超乎想像對生命熱忱的英國老師!!


 




Susanne, Shine and Emrah. It's my pleasure to work with you.


 




同樣都叫做Amy, 只不過來自不同的地方!


 




最後一節課, 超級熱心的Caraol 和Roseline幫我們帶來超級好喝的西米露, 令人感動!!


 




最後一節課的回憶!



 



昆, 來自中國溫州, 現在在北京從事高等教育工作. 他正在示範如何教-ism字根的單字; 他說, 中國大陸很多人相信Communism(共產主義), 我們卻想說, 全世界的多數國際人相信capitalism(資本主義), 而且絕對沒有人會懷疑語言教學需要professionalism(專業).


 




老師正在示範supervisor如何運用建議改善trainee的教學


 




上課時的腦力激盪有助於作業催生!


 




勇於示範教學有助於提升學技巧.


 




Vicky不喜歡扮演老師, 卻喜歡挑戰更高難度的角色----打混學生...


 



最後一節課照了很多照片, 可惜這卻是唯一成功的一張! 祝大家能夠有順利的終身教學生涯唷!!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課程與教學方法課程中學到的幾個增強聽說讀寫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感覺上也許可能對正在準備IELTS考試的同學有所幫助。特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以閱讀教學和學習來說,由下而上教學法(bottom-up)強調針對文章當中單字與句子的特性進行分析,讓學生從了解單字和句子結構開始逐步往上發展,進而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由上而下(top-down)的教學法重視直接閱讀文章,透過對新語料的接收與既有背景知識產生的認知連結,讀者可以由點而面的對文義有近一步的了解。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由上而下閱讀教學法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字彙量不夠,根本沒辦法down下來。然而,沒有道理這兩種教學方法不能並行;所以我們既提供學生單字和文法的解析,也鼓勵他們透過大量閱讀,累積背景知識促進閱讀效率。在準備IELTS的時候,如果能針對常考的單字做練習,再利用大量涉獵相關領域的文章,就可以增進應考時候的閱讀效率,應該會對答題速度和正確率有特別有幫助唷!


        另外一個讓台灣英文老師們頭痛的文法議題也似乎在接受過課程洗禮之後有一點頭緒。文法教學法的演繹法(deductive)主張,在老師們解釋文法規則之後,學生透過大量反覆練習而終於習得文法規則。歸納法(inductive)則強調讀者可以藉由大量閱讀之後自行歸納文法規則的差異,進而了解文法的用法和呈現的意義。這兩種教學法最大的爭論在於學生認知的成熟程度。如果考慮學習理論大師Kherson的自然學習階段理論(Natural stage),在學生還沒有足夠認知能力,讓接收的語料有義意之前,他們所接受的所有東西都是枉然。換句話說,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學習者,我們應該採用歸納法教學,因為學生真的不懂老師費盡唇舌解釋的文法規則。對於年紀大的學習者,我們可以解釋完文法規則之後再讓他們充分練習。透過研究的探討和剖析,我們知道有些學習者之所以出現學習問題,也許因為他們的思考認知成熟度還沒準備好,不表示他們不能學。學習者應該被鼓勵針對自己對英文文法的認知了解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


        此外,我們發現任務根據的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其實對聽英語的說甚至溝通能力很有幫助,設計良好的課程甚至可以有效引起學習動機。任務根據的語言教學主張課堂裡的溝通練習不足以真正達成有效語言教學的目標;相反的,老師應該仔細選擇設計任務(task),讓學生能在完成任務的溝通和互動過程當中真實的練習並使用語言。例如,給學生一個到墾丁玩的任務,讓學生全程用英語互動來完成組織規劃,甚至實地去執行。老師則在旁邊扮演著資訊提供者和學習服務者的角色,協助學生用英語來完成任務。課程最後,老師可以針對學生在互動過程中表達過的語言和句型來作語言剖析講解和練習(language focus)。搭配上修改教材以符合學習者需求(learner-based)的主張,所有既有的課程只要稍微變化,就可以變成有趣的例如話劇表演、角色扮演等等的任務讓學生去執行。這個教學和學習方式對英語聽力和口說能力特別有幫助。


        然而,沒有任何教學方法可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就算我們認為有趣的教學方式也一定會有限制我之前曾經改編教材變成話劇讓學生練習,過程充滿趣味。但是就在全班哄堂大笑,我個人認為全班都很熱衷而投入課堂活動的時候,我的眼角餘光不經意的瞥到兩三個正在為下一堂課考試準備,而在看其他科目課本的學生。TBLT縱然適合喜歡透過人際之間溝通和互動的學生學習,可是害羞內向只喜歡考試的學生呢(有這種學生嗎?有吧)當我們覺得學得很多,其實往往也就是我們覺得有更多要學的時候。不是嗎?



 




Jasemine同學的報告: 英文文法在台灣的國小的教學情境


 



最後一節課了, 笑一個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課程與教學方法(Curriculum and Pedagogy)是下學期的必修課之一。一開始,這節課給了一個英語教學方法原則理論的粗略指引,接著就進入對英語教學面向各個層面的廣泛探討。主題含括英語聽、說、讀、寫四個技巧的教學和學習方法背景探討、字彙的教學、文法的教學、任務根據的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特定目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主題教學、課本教材與課程大綱(course book and syllabus design)等等。負責這節課的老師SimonGeorge會先輪流上第一個小時的口說課程,接著再進入每周兩小時的研討會。在研討會裡,有一組同學會針對當周要探討的主題做口頭報告(presentation)和實際的教學演示(teaching demonstration),然後再針對探討的主題做進一步的經驗交流與心得分享。


        整體而言,這節課的收穫真的蠻大的,尤其對我們這些已經有幾年教學實務經驗的老師而言;畢竟我們這個研討會分組的同學由國小、國中、高中甚至高等教育等等不同階段在職進修的老師所組成,所以我們可以旁徵博引,從各個不同的層面確切探討每個教學法其中的利弊得失。對於已經知道的教學技巧部分,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把學者們探討過的理論和我們實際的教學經驗做結合。能夠符合我們教學經驗的,我們認為這些教學理論的腳踏實地;不能符合的,我們則認為這些教學理論超凡脫俗。對於之前我們不明瞭或不清楚的部分,我們得到的收獲更大。


        不過有時候班上同學意見和認知難免不和,爭議就在所難免;之前在探討教導文法的教學方式時,我們班上就產生過激烈的爭辯。學者探討的文法教學法分為演繹法(deductive)和歸納法(inductive)兩種;對於認知能力不夠的年幼學習者而言,學生根本不能理解英語文法(例如進行式和現在式)的差異,所以班上的國小老師們根據她們的經驗,主張不用講解直接練習,讓學生自然而然內化這種文法就好了,反正他們沒有測驗的壓力。當時示範高等教育文法教學的Mustafa卻一直主張小學生也可以講解文法,而和班上同學激起辯論的火花。無論如何,真理越辯越明。透過口頭報告、教學展示和延伸討論的方式,確實可以活化我們對英語教學的思維和反省


       如果真的要挑剔這門課的缺點的話,這們課沒有特別探討如何教發音(pronunciation),尤其在上學期我們已經知道語音學(phonology)的知識之後,沒有繼續增強我們這個領域的知識和討論相關教學方法是很可惜的。此外,我們這個分組裡沒有母語使用者(native speaker)英語教師,也就無從知道英國老師在海外教英語的觀點。有趣的倒是GeorgeSimon不約而同的承認:因為透過大量接觸和練習,他們早就把英語內化,也就不懂如何解釋英文文法(就像我們不見得知道如何解析華語規則一樣),甚至無從講解英文文法的意義和運用規則。換句話說,母語使用者英語教師真的無所不能嗎?他們自己都高度懷疑了,也可以給如此認為的朋友們做參考。


 


 




呵呵, 這次Carol真的生氣囉!


 



最後一節課了, Simon臉上的表情耐人尋味.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asdair Archibald是我的論文學術導師(supervisor),同時也是我們口中的系主任(co-ordinator);他的名字有兩個A開頭的單字,所以他在會議記錄上的代號就是AA,這也是我們幫他取Double A這個綽號的由來。因為他上下學期開的課我們都有修,加上我是班級代表(one of the repts),必須要和他開會的關係,和他碰面和共事的機會非常多,所以我們總是有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事實上,從他的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至少可以印證大家部分對英國人的印象。


        Double A其實和台灣的淵源相當深厚,他自己到過高雄,無論何時何地都穿夏威夷式熱帶服裝。他的父親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國重慶服役,所以他知道當時代表中國政權的國民黨政府(The Nationalist,後來的KMT),以及後來中國大陸及台灣後續的一些複雜糾葛,這些都是我們台灣同學認為外國朋友不知道的瑣事;加上他的老婆是日本人,所以基本上他對東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不同文化有相當程度的包容和認知。他的專長是社會語言學,敏銳對語言的觀察力,加上受到如此深厚的多元文化影響,我們認為上他的課相當有趣。


        從和他共事的過程當中,我也發現英國兼任行政的老師們在商言商的特殊個性。在他們的眼中,教育與其說是所謂的良心事業,不如說是服務業比較貼切。為了達成學校要求的營運績效,他們會在能力和授權範圍內盡可能提供協助和服務;對於我們班代表所提出來問題,也會在權限範圍內給予說明或盡量幫忙;如果沒辦法辦到,他們一定會給我們合理的解釋。他們如此鞠躬盡瘁的原因,目的除了是為了讓繳交三倍於歐洲學生所繳學費的我們能對他們提供的教育商品感到滿意,更希望我們對他們正面評價的口碑能夠繼續為他們帶來商機。這也是為什麼除了老師們能評估我們的作業,我們也可以評價他們所教授的每節課;而系上的教師們大部分的確兢兢業業、戮力從公的原因。事實上,在艾曼紐人文學院校區,我們所得到的服務的確是比高地校區整體而言要有效率。所以,當我們上學期抱怨過有老師在教室發講義居然是用丟的;這學期就沒有任何一位研究生被分配到她的指導之下(坐冷板凳囉)。所以當我在上次開會,他們問我這一年對在南安普敦學習的感想(feedback)時,就有這麼一段對話:


        “Shine, how would you like your learning experience in Southampton so far


        “Well, I quite enjoy it.”


        “Only “quite enjoy it?” George說。(彷彿他給我作業成績有70分似的。)


        “If we buy you a drink, will you say you ’enjoy it very much’?” Double A開玩笑說。(這個提議比較貼切,但是我覺得drink應該改成feast)


        “I think I will just do the authentic blogging.”我的最後回答。


        當然,任何一種經營教育的方式都有優缺點。在商言商也許可以提高商品品值,但是太過市儈以至於唯利是圖就不好了;聰明的他們就已經發現:台灣的生意已經到達巔峰(The business in Taiwan has reached the climax),已經要開始走下坡了;他們還不知道台灣少子化情況嚴重的事實呢!還是要重視台灣的潛力唷!


        無論如何還是要謝謝Double A的教導,於公於私都給了我們很多協助,對我論文的指導更是不遺餘力。說實在話,他開的課包括寫作面面觀和言談分析都蠻有趣,也都蠻能學到東西的。今天最後一次開碩士課程會議的時候還說會幫我們辦一個結業派對,真是太好啦!我們要開始研究新菜色囉!


 



 



從日出到日落, 從春夏到秋冬, 我們曾不只一次看著Double A 穿著夏威夷風格服飾唷!!


 





時光飛逝, 歲月如梭. 這是最後一次course meeting囉!!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言談分析是我們下學期修的四門課當中的其中一門。雖然大學的時候就上過,但是因為切入的角度不同(大學的時候是從兩性使用語言的差異切入),加上研究所的課程真的深入很多,所以儘管覺得識曾相識,所得到的領悟和收穫也不一樣。事實上,最大的領悟是在寫作業的時候得到的;而最大的收穫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體驗,以及上課時將田野調查收集言談資料與理論相互驗證的腦力激盪。


        以最近這個禮拜上到的東西來說好了。每個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適用於特定場合的或用途的口語規範(norm)以及語言慣例(linguistic routine)常常不一樣,而這種社會規範的語言慣例常常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言談之中察覺的到。以英國人而言,他們最喜歡用附加問句(tag question)的語式談論天氣,做為會話的開場白(conversation opener)。在布萊頓的海灘上,我們就遇到一群英國友善的青少年用下面這句話和我們打招呼。


 


        “It is a lovely day, isn’t it?”


 


        就像台灣人的呷飽沒?一樣,這種開場白的語言慣例常常運用在對話剛剛開始,做為拉近參與對話者距離或活絡人際關係的暖場工具,其實並不是期待對話者針對這種常常是問句型式的語式回答。也就是說,對呷飽沒最好的回答應該是呷過了”(就算真的還沒吃),然後馬上提出想要互動的訊息,而不是針對吃飽了沒這個問題打轉真的回答還沒吃,會使得接下來的會話有點無以為繼,甚至會有一點點尷尬。事實上,應該承接開啟對話者的語意,做為後續交談發展的基礎,而不見得開始提出批判性思考來回應開啟對話者提出看似問題,事實上只是慣例開場白的語式。


        然而,這種語言慣例最大的麻煩,在於適用於獨特文化或地區的獨特規範性,用在其他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甚至不同社群就不見得適合。在英國,陽光普照的好天氣常常可遇不可求,加上地處緯度偏高的西北歐,一遇到晴天就會特別高興,所以會有這種語言慣例;在陽光並不太受歡迎的台灣,在大晴天用今天天氣超好,不是嗎?做為辦公室的開場白,絕對會遇到很多剛剛衝進來躲紫外線和熱氣的同事白眼,或引發太熱了這種類似爭論。如果我們把適用在台灣的呷飽沒?翻成英文”Have you eaten yet?”用在英國,英國人也會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他們毫不在意吃的問題。相對之下,澳洲人喜歡用”How about your weekend?”(周末過得如何?)作為慣例開場白,如果你真的開始想抱怨平凡無奇的周末生活就不妙啦!


        此外,能聊天的議題也有文化和社群差異性,有些議題也許在台灣能暢所欲言,但是在英國可能是禁忌;例如,英國人在聊天時絕口不談收入(但是他們會直接罷工上街頭)。無論如何,和英國人聊天,天氣的問題絕對是在安全範圍內的議題。什麼都聊不起來的時候,談就對啦!最後順便提醒大家:英國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請即將過來的同學們注意。”Would you shop for me?”可不是甚麼英國青少年對華人的語言慣例,保持緘默是最好的回答唷。





我們老師的講解可是很精彩的!!


 




我們這班的台灣學生超少, 比較像聯合國!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講到南安普敦英語教學碩士班,就不能不提到號稱十項全能,無所不在的喬治。從開學到現在,他教導我們包括語言敘述(Description of Language)、課程與教學法(Curriculum and Pedagogy),甚至還有論文研究技巧(Dissertation Research Skills )這幾個非常重要的必修教學課程(taught unit);加上這兩節必修課都有搭配專題研討會(workshop),所以有時候會有一種幾乎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看到他的錯覺。


        儘管學術和行政事務繁重,喬治典型英國紳士老師對所賦與職責的投入值得我們學習;儘管口才平實,沒有太多譁眾取巧的腔調手勢和口若懸河的便給口才,多年以來對他所專長領域的涉獵的確對我們有相當大的啟迪。上課時一定會給講義、一定會用投影片、對同學提問的問題一定會做最詳細的講解。他對我們作業評估的給分也許不是老師裡面最大方的,但是他鉅細靡遺的專業批改精神真的讓我們嘆為觀止。甚至我們在著手開始設計給高中學生回應問卷的時候,他仍舊很細心的提醒我們問卷要用學生懂的語言設計;我們和高中學生之間的代溝有大到如此程度嗎?


        此外,我們下課之後有問題找他,他也會不吝撥出時間解答。我們上次去找他聊八月中之前我們要寫完論文應該要注意的事情,聊完正題之後,他居然跟我們討論起南安普敦鎮上哪一家中餐廳最俗又大碗,而不是像其他老師有可能用各種方法暗示我們該離開了。大家慢慢熟悉了之後,他甚至開始跟我們開起玩笑囉。之前我的作業是分析一篇介紹九份文章的文法結構,他在作業的評語上寫到看完我的報告之後他也想到九份來玩;如果我付機票錢的話。他今天早上還跟我說學校的熱水器要開始收費才能供給使用了;我當然會付錢囉,如果飲水機真的伸出手來要錢的話。


        不管相當重視外表穿著的他有沒有讓你聯想到慈祥和藹的肯德基爺爺,但是他對教學的認真態度,的確不分晴雨,讓我們覺得點滴在心頭。


 



 



喬治在上課的時候一定會運用電腦等等高科技輔助教學設備, 但是連他自己也認為太過依賴特定教學工具會有危險.  


 




就算是在分組討論, 喬治還是要回答同學問題.





就算是下課休息時間, 喬治仍然ㄧ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們上完課之後要去海城唷, 一起來嗎? (他居然覺得海城很貴, 那是因為沒有跟到我們唷!!  )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個禮拜,我們參加另一場有趣的研討會,是一個英國有名的社會語言學家Guy Cook教授的年度巡迴演說。這位教授學術淵博,著作等身,此外又具備有滔滔不絕的口才和詼諧風趣的態度,是英國社會語言學的權威人物。一到研討會現場,我們果然對相當多聽眾的陣仗感到印象深刻;此外,系上的教授們居然也都出席這場學術盛宴,乖乖的在台下當起聽眾。看來我們也要認真一點。


        Guy Cook教授先從羅馬時代的政治和說服語言說起。早在羅馬時代,政治人物就已經懂得運用激起讀者同情的情感(pathos)、訴諸讀者獨特的精神特質(ethos)、說服以永恆不變的理性原則(logos),來博取公眾的信任,合理化自己在特定情勢下的所作所為。以刺殺凱薩的首謀之一,羅馬政治人物布魯特斯(Brutus)為例。在羅馬內戰中,布魯特斯支持代表羅馬上層階級的殺父仇人龐培,與中下階層支持的凱薩作戰,失敗之後投降。他後來得到凱薩的完全原諒與信任,在羅馬共和時期的元老院表現傑出。然而,眼看凱薩因為軍功,政治聲望一步步水漲船高,羅馬共和體制受到威脅之際,他不得不選擇背叛並且刺殺這位多年的好友。為了合理化他反覆背叛並謀殺好友的行徑,他衝出命案發生現場並高羅馬人,我們再度自由了!”(”People of Rome, we are once again free!”)就在一片慶祝重獲自由的讚頌聲中,布魯特斯謀畫案殺的背後真正目的已經被忽略。    


        時空拉回到現在,教授指出食品零售業界對消耗食品的社會大眾而言影響巨大,不容忽視。為了博取社會大眾對他們產銷食物的信任,進而產生實質的消費行為,他們會運用語言和文字的魅力:觀察消費者的精神特質、用理性原則說服,或激起情緒上的同情,達成他們銷售獲利的目的。其實目前的食品產銷業界充滿了許多道德爭議,像是基因改造食品、豢養野生魚類、食品添加物、所謂公平交易產品到底公不公平,導致暖化的產銷運送食物過程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等等,在華麗或溫馨的辭藻修飾之下早已經不留任何可供議論的痕跡。他特別指出目前在英國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的肉品都會掛上農場或農夫的照片,順便告訴你:他們家的肉品有多特別。




    “James Keith用他在Norwalk豢養的豬隻提供英格蘭風味最獨特(flavoursome) 的豬肉。在他的農場,所有的豬隻都在他細心呵護的放養式農圈(free range)照料下成長茁壯;他們有自己的可愛小窩,可以在農圈裡中自由充分的運動,可 以在熱泥漿水(mud with hot water)裡面打滾,可以擁有個別溫馨的家庭生活。 除了風味獨具的美味,透過用這種豬肉做出來的各種美味(mouth-watering)料理,我們可以傳達濃濃對人際關係的特別關懷。


 


                   ----Waitrose特賣豬絞肉(Mince Pork)250公克8鎊。特賣期間兩包15鎊。


 


        這類的故事很多,甚至一再在各類銷售肉品的包裝上一再上演。新鮮色澤的高價位英格蘭豬肉訴求的是中高階層的英格蘭白領階級消費者,或者是過著優渥生活的退休人士(他們才會認真讀這些故事,我們這種階級看到標價之後就閃人了);他們在乎豬隻的人性化待遇更甚於料理本身。這類的故事是如此感人,以至於他的同事當中甚至有人把它特別從包裝上剪下來當成床邊故事念給小孩子聽。他的學生開始抱怨人不如豬的研究生生活:他們住的地方很差、沒有時間充分運動、沒有熱泥漿水打滾、更沒有溫馨的家庭生活。


        然而,消費者在咀嚼可愛溫馨故事,購買這些食物的同時可能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爭議:豢養家畜家禽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所有排碳人類活動當中數一數二高的,從產地運出、宰殺到銷售豬肉的過程產生的碳足跡可能極為驚人,基因改造的因素已經磨刀霍霍準備進入肉品製造業等等。高度技巧語言的運用,讓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完全忽略其他與公眾利益更為密切相關的議題。食品製造商和零售商其實就是布魯特斯,我們就是那些被政治人物說服的羅馬公民。有人真正去探討布魯特斯刺殺凱薩的理由嗎?刺殺凱薩之後有成功阻止羅馬共和變成羅馬帝國嗎?答案都是否定的。到處都是政治與語言技巧的使用,連食物也不例外呀。


        從持續不歇的觀眾掌聲中,這場研討會演講對我們的激發與啟示不言可喻。雖然沒有免費的贈書,那種起來非常好吃得豬肉也要自己花錢買,我們還是覺得非常有收穫。下次有免費茶點供應的研討會我們還要來參加!



 



 




整場的觀眾, 證明這場演講的受歡迎程度.


 




英國專業服務生, 架式十足.





女王陛下請用餐點!


 




看起來女王很高興唷!


 




教授正在嚴肅回答問題. 越是學有專精的人似乎越是謙卑.


 





我們是自願協助場地布置的志工啦! 當然也試吃了不少食物, 葡萄最好吃, 是不是基因改造食品, 碳足跡驚不驚人就不清楚了.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討會之一:如何成功教英文學術寫作文法


        南安普敦大學碩士班除了正規的課程之外,其實也有很多關於社會語言學或英語教學的研討會(seminar)可以去聽。這種研討會不需要另外付費(或者我們早就已經透過學費付清);因為前來演說的講師(lecturer)通常不僅學有專精,更是他們專攻領域當中的個中翹楚。有時候,這種一到兩小時的精華版授課比原本正規的授課課程更精采,更能學到東西。


        一月份的時候我們就聽過一堂很有趣的研討會,主題是關於如何將文法融入準備IELTS的課程設計之中。IELTS是由劍橋大學研發並主導的國際英語語言檢測,是到英式英語語系國家留學必過的測驗之一。大抵而言,要到一般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或英國大學英語教學或教育相關碩士班留學的成績要求是6.5(滿分9)級分,排名或專業要求更高的有時甚至會要求到7級分。因為之前準備IELTS寫作時一直摸不著頭緒:稍微準備時閱讀和口說都拿過7級分以上,但寫作無論有無準備都是6級分,令人沮喪。出席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免費的文法書可以拿。


        上完這個研討會之後真是豁然開朗。原來,英國傳統的學術寫作模式(academic writing)不僅和中文不同,甚至和美式英文相較而言要求更為嚴格。除了不能寫太過主觀的表達語句(avoid subjective expressions)之外,英式學術寫作要求的句意連接和文意連貫(cohesion and coherence)以及文章發展和鋪陳息息相關,而文意的連貫取決於句子間的文意連接(Theme and Rheme)有沒有精準完成。按照劍橋解析的標準學術寫作模式,一篇好文章句子架構應該按照如下所示的模式來發展。


 






                         (取材翻譯自當天研討會講義:dh204@bath.ac.uk)


 


        簡單來說,在標準的英式學術寫作模式下,句意和文意的連貫和流順應該是Z字型,而非我們原本認知一般英語書寫技巧的l字型;而連貫句意絕不是單單用轉折語(transitions)就可以達成。同樣的文法,同樣的字彙範圍,因為不同的寫法會有12級分的差別,而以上只是當天所學的冰山一角唷!真是太有收穫了。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可以利用這個嶄新的思維從事一些有用的事業,呵呵。


        好的東西當然要和好的朋友分享,所以我們馬上利用一些聚餐的機會,和因快樂旅遊不能出席的同學們分享我們在研討會當中得到的心得。來不及分享到的同學不用擔心,準時看我們的部落格就好囉!






注意: 研討會的標題其實很有趣, " Teaching Your Grandma to Suck Eggs" or "Teaching Your Grammar to Success". 前者還有更深入一層的意思.





晚上的心得分享: 邊吃邊聊最有收穫啦!


 





中午的心得分享. 沒拿到免費的文法書太可惜囉!



 



原來可以帶酒進場...






研討會意外的收穫, 酸莓吃到飽不用錢.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的第二份報告是英文寫作面面觀的作業。首先我們要找一篇探討關於英語寫作教學的期刊,精細的閱讀及分析之後,針對這份期刊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提出贊成或反對的意見,再與上課上過的教材做結合,接著分析我們想探討的英語寫作層面,尋找研究對象,寫出一份4500字左右的行動研究報告。總而言之從頭到尾要包括:導論引言、先前相關研究探討、研究方法、收集資料剖析、發現或結論。我們對這份報告投入的心力,幾乎等於寫半篇論文了。


        我們對其中一份1998年探討香港英語寫作的研究非常有興趣。在這份報告中,作者提出他們對香港基層教育英語寫作教育的研究觀察。在香港,英語教育包括寫作從國小就開始,而到大約高二的時候要參加一個香港教育測驗的認證(the 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 HKCEE),其中聽說讀寫各佔全部分數的25%。有趣的是,香港的英語老師有時候必須用英語教其他的課程,像是歷史與地理。此外,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台灣其實很類似:課程緊湊(tight schedule)、缺乏資源(lack of resources)、學生程度差異太大(mixed-up standards of students)、過多的班級人數(over-loaded classes)、來自學校高層的壓力(institutional factors)等等,最可怕的是考試導向的學習環境(exam-oriented learning environment)種種原因和限制(constraints)導致一個和台灣類似的現象:上課的時候很少教英語寫作,都是給學生做練習之後收回來批改,而且絕大部分的英文寫作批改著重在糾正錯誤(error correction)受訪的香港英文老師幾乎異口同聲的如此認為,寫作的正確度(accuracy)比流暢度(fluency)重要太多,而學生們犯的錯誤實在太多,所以拿到學生交的英文寫作作業就是糾正再糾正,糾正錯誤完可用的時間也結束了;是不是學生真正想要寫的東西,已經沒有太多人會去關心。為甚麼會如此呢?


        根據我們和期中上課的教材比對,我們發現一個有趣又不可忽視的潛在問題:因為中文和英文語言基本特質不同,導致中文和英文寫作方式差異,加上或多或少上述原因,造成這種放諸中華文化圈皆準的奇特現象。首先,中文寫作不強調時態或連接詞的文法,所以轉換成英文寫作的時候錯誤百出;最典型的例子包括英文中過去完成式和過去式各有所指,中文使用上卻都一樣。雖然但是“這種連接詞可以用在中文同一句中,英文卻不行。英文的動詞會因為主詞產生變化,而中文卻從來不用。在英文作文裡,句構的連結(cohesion)非常重要,以上所提其實只是中英文句構差異的冰山一角。


        此外,英文和中文的本質差異,使的許多擅長中文寫作的高手也不得不棄械投降。英語是個說寫者責任(speaker/writer responsibility)的語言,說話者或寫作者要把想表達的說清楚講明白。在英語寫作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主題句,而組成段落的句子必須支撐主題句,依序而行。而段落與段落之間必須相互關聯以至於結論,這是英語寫作中的文意連貫(coherence)中文等亞洲語言相反,是聽讀者責任的語言(listener/reader responsibility)說或寫的人講的是甚麼,聽的人或讀的人可要靠自己解讀清楚。因此,傳統中文寫作的主題句絕非清楚明顯,而要靠讀者在字裡行間讀出弦外之音(read between the lines),再連結每段隱藏的主題句串連成文。在練習英文寫作的初期,中文寫作者難免會把中文的寫作方式轉換套用在英文寫作當中,造成英文老師批改上的絕大困難:有時候就算文章在句構上的連結沒有太大問題,句意連貫上確有可能根本不知所云,或根本離題太遠。當這些問題如滾雪球般像我們襲來,而且雪球一次有三個班級大約120個這麼多,老師們除了埋首改錯又能如何?


        隔行如隔山,歐系和亞系語言的差異更是如此。其實,中英文光就寫作的差異就如此大了,整個語言系統包括聽說讀寫加起來還得了?不過我們算幸運的了。看過那些因為普通話四聲不同,導致意義不同而痛苦掙扎的外國朋友表情嗎?看過那些練習方塊字練到手長繭,字還是不會幾個的外國朋友沮喪嗎?我們能在青春期之前就學好中文到一定的程度,真是太幸運了呀!



 


 



教兩位壘球比教兩位英文寫作容易多了, 呵呵! 然而, 長億棒壘社留在我心中的美好回憶卻是教英文所沒有的!


 




兩隻羊...棒壘社的奇杷, 進步幅度驚人, 但仍留下難堪的外野手助攻記錄...





陽光下的兩個學生: 怡均和穎嫻, 一個看書很多, 一個字很好看...



 



維倫和均維, 一位的專長是體育和數位科技, 另一位是品德操守和課業! 至於英文寫做嘛.....


 




好久以前的照片, 這些學生現在大學要畢業了!


由此看來教我們班體育成就感會比較大, 反正盡力而為囉! (朱媽在遙遠的左後方...還有604班寶林穎聰同學...)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