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書共享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為什麼無論減免了多少關稅,奶粉總是越來越貴?為什麼自己做的包子是橙橙的黃色,外面賣的包子皮卻是總是雪白?為什麼科技越來越進步,能吃的東西卻越來越少?為什麼介紹美味食物的節目,和介紹有毒食品添加物的節目一樣多?答案實在很明顯:除了無知,更因為食物詐欺絕對有利可圖。





         有些食物詐欺源自於人們的無知和對美食的渴望,葡萄酒就是一例,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元三世紀的羅馬時期。為了讓葡萄酒,這種當時普遍被視為搭配美食必備的佳釀,喝起來口感更醇厚、保存更為容易,古希臘羅馬人添加石膏、石灰、樹脂、甚至鉛。鉛能中和天然發酵酒的酸味,讓葡萄酒變甜美,但經年累月攝取就是導致鉛中毒。可怕的是,直到17世紀末,一位德國內科醫師Eberhard Gockel才透過臨床醫療行為發現鉛中毒導致的腹部絞痛和葡萄酒引用習慣有關;他在能找到最差最酸的葡萄酒中加入一氧化鉛之後,這瓶酒就變成最棒最美妙的酒。





         有些食物詐欺則是源自於人們對食物認知上的傲慢與偏見18世紀中期,住在倫敦的英國人不喜歡吃全麥或黑麥麵包,除非他們和凝乳一樣白。而當時能讓劣質麵粉做出凝乳般顏色麵包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入明磐。因為黑麵包味道太差沒人會買,造假的白麵包逐漸成為當時麵包師父的烘焙標準。





         有些食物詐欺則純粹源自於魔鬼雜貨商或生產者不誠實的降低成本矇騙套利行為19世紀中期,研磨好的咖啡粉事實上不全然是咖啡粉,其中有很多是菊苣根粉末、烤過的麥粉、燒焦的豆子、橡實、飼料甜菜甚至木屑。19世紀中期的美國城市人口引用的牛奶很多都是餿水奶,牛奶由釀酒場或精餾場旁喝釀酒渣餿水的乳牛產出,這種含酒精的牛奶導致每年數千名兒童死亡。





    有些食物詐欺則是出自於兩害相權不得不取其輕的作法。我們在英國念書的時候,意外發現幾乎任何食物透過番茄醬的調味就會變得很好吃,而番茄醬的保存方式如此簡單,以致於我們不能活著而沒有番茄醬。事實上,20世紀初期的番茄醬裡普遍添加苯甲酸作為防腐劑,實用過多會導致咽喉疼痛、暈眩、體重減輕和嚴重胃病。如果不添加苯甲酸,就是在製造過程中增加相當於過去兩倍份量的糖、醋、食鹽。沒有防腐劑的番茄醬著實能讓食物味美,但此舉導致西方肥胖人口大增。





         有些食物詐欺源自於政府部門的管理鬆散和體系腐敗。在連雞蛋都可以造假的中國大陸,嬰兒喝到毒奶粉絕對不令人感到意外。作者引述中國人民大學黃國雄教授的說法作出結論;只要納稅、製造利潤、(中國)政府部門對不法行為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2004年,中國中部至少有13名嬰兒因為食用假配方奶粉而死亡,另外還有數百名嬰兒身體嚴重受害。2005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鄭筱萸在發起無恐懼食品戰役一年後因貪汙瀆職指控遭到撤職查辦。當中國觀光客藉旅遊之便到處搜刮奶粉之際,奶粉價格屢創新高也不會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有些食物詐欺則是發生在你我身邊,而且看來似乎永遠沒完沒了2011年的時候,我因為塑化劑(plasticizer)引發的一連串食物詐欺案而買了這本書,兩年之後,毒澱粉(toxic starch)風暴又席捲而來。除了運動飲料、珍珠奶茶,現在連豆花、肉圓、水晶餃、等等台灣美食可能都有問題。其實不只台灣,即使在食品標準管理嚴格的歐洲酒吧裡買啤酒,買到的是可以使用焦糖調色、使用氯化鉀調味,使用磷酸調整酸度,還可以加入其他添加物,還可以選擇包括硫化鈣、苯鉀酸鈉在內十七種左右的防腐劑製造出來的啤酒。也許就像作者說的,在不遠的將來,只有自給自足才能吃到完全無虞的食物。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想像一下你有這樣的主管:還沒見到面,濃烈的體臭已經撲鼻而來。還沒討論事情,而事情早已經有定案。他極端自我中心,喜歡扭曲現實到所有人都認同於他。他極端情緒化,討論不同意見時喜歡大呼小叫。他有超級強烈的操控慾望,喜歡把別人有創意的想法說成是自己的。他驕傲自負,喜歡隨心所欲地把別人辛苦完成的心血結晶說成垃圾。喜歡主導事情,必要的時候甚至會聲淚俱下;只是一個計劃的主管,卻把主導權過度擴張的整個公司。他極端不忠於朋友,必要的時候還會一腳踢開。他在男女感情上害怕承諾,無法負責,即使是經過法律程序鑑定的女兒也不願意承認。他極端追求完美,因為找不到中意的家具而幾近家徒四壁,以至於就算到他家討論公務也只好席地而坐。


 


 


        這樣的主管不是別人,正是蘋果電腦公司的創辦者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從他的名字就看的出來,他很會創造就業機會。從1977年蘋果公開募股之後,他們的公司市值從5309美元一路向上成長。到了2011年,蘋果公司已經雇用了六萬名永久全職員工,當年度營收達到108億美元。


 


 


         儘管在人格上有屬不清的缺點,對不是他員工和家人的其他全人類而言,他的貢獻卻是這道長長陰影另一面的超級光亮。因為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他的養父告訴他要注意工藝產品的背面,即使那個部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當大部分的工程師專注在機械和電子設備的效能提升,他卻注意到電子產品和藝術美感以及廣告行銷完美結合的藍海。當大部分的電腦產品受限於螢幕、喇叭、主機、滑鼠和數不清電線的糾纏,他已經主張全機一體的極簡風格。當電腦硬體的製造商專注在硬體,電腦軟體的開發商只專注在軟體,他卻已經下定決心要軟硬體通吃,他所創造出來的蘋果世界讓使用者一旦接觸往往就回不來了賈伯斯的主張和概念儘管一開始超出當時的時代幾個光年,在相關技術成熟之後卻促使電子產品發光發熱。


 



         於是,一系列的i產品在家電市場綻放頭角,而這一系列的產品背後都有個象徵牛頓沉思的蘋果標章;這些產品的效率、美感、時尚和簡潔吸引了所有人。從可以隨身攜帶撥放音樂的I-pod、進一步結合手機功能的I-Phone、到結合部分筆記型電腦功能的I-Pad,以及完美結合硬體與軟體的筆記型電腦Macbook,觸控式的鍵盤滑鼠墊和螢幕,以及一丟照片和影片進去就可以編輯的相關軟體,讓對科技最一竅不通的人都為之嚮往不已。


 




         賈伯斯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一個企業的執行長必須具備智慧與遠見,做趨勢所至的事情,而且堅持到底。然而,對於這樣的啟發性人物,我們只能事後諸葛的做些無傷大雅的分析,他的成功條件卻沒有辦法複製:就算有人真的在公私領域上面全然效法賈伯斯,賈伯斯所遭遇的機運卻是其他人再也沒辦法新經歷,但是這些機運所塑造的機會卻是他成就的關鍵條件。儘管賈伯斯已經2011年辭世,他對全世界的影響卻仍會持續。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藍海策略看起來似乎是新而複雜的概念,但事實上這個概念在商業界早與另一個概念紅海競爭盛行已久。簡單的來說,藍海策略就是分析、特色與創新,而紅海的代表則是削價競爭。當2005年藍海策略這本書將所有商場慣用的本益分析、尋找特色與研發創新整合定義成藍海策略之後,藍海策略成為商業界營運獲利必須奉行的圭臬。商品也好、企業也好,要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里脫穎而出,必須要有能為眾人所聯想與稱道的特色結合。然而,藍海被開創之後,極有可能會被其他競爭者爭相模仿,在流血競爭之中慢慢變成紅海。因此,不斷的開發創新找出新的藍海,成為企業經營者的首要任務。


 




        電腦業界是用來說明藍海策略最具說服力的證明。1952年,當第一部商業電腦被研發出來之後,一台定價100萬美金的電腦主機一直沒有任何市場規模。直到IBM洞悉當時商業市場的需求,設計出運算功能相對簡化,造價相對低廉的商業電腦模式之後,才順利開創商業用電腦銷售的藍海,每年數億美元的商業電腦銷售業績逐步成長到數十億之譜。


 




        而著商業電腦銷售到達瓶頸,許多企業開始注意到家庭電腦銷售的可能性。與商業用電腦相較,家庭電腦不需要過多的強力運算功能,因此在儲存電腦空間上可以大量節省,所需要的只是統合起來讓一個個人也可以輕鬆操作的介面,而之前的家用電腦尚未擺脫商業使用的模式,需要專業知識才能充分運作的模式更讓人無法恭維。一直到1977年賈伯斯(Steve Jobs) 主導的蘋果電腦開發出蘋果二號,將鍵盤、顯示器等硬體和商業程式等軟體結合為一體之後,家用電腦的藍海終於被開發出來,1980年,美國有44家電腦公司,銷售140萬台電腦,營業額30億美元。


 




        這樣的經濟規模吸引更多競爭者躍入這樣的藍海。隨著Windows作業系統日漸普及,IBM推出設計軟體和多媒體周邊配備,並壓低價格讓越來越多人可以依照個人需求設定電腦服務功能,個人電腦的藍海浮現,創造出更令人驚豔的市場規模,也推波助瀾更見高漲的藍海。接著,1992年著重在印表機和伺服器功能的康柏電腦、1995年著重在直接讓顧客挑選電腦機型以求更能符合個人需要的戴爾電腦,讓電腦營收市場膨脹到355億美元,而藍海仍然持續。2006年,蘋果公司開始量產軟體與硬體完美結合的筆記型電腦iMac,接著一系列能用手與電腦螢幕觸控的i產品讓電腦產業的藍海推向高峰,2012年光是蘋果電腦公司的市場價值就達到5600億美元。


 




        除了近代的電腦公司,仔細一想,最早的藍海策略可能出現在中國的三國時代。早在各諸侯在紅海裡爭奪城池和土地的時候,曹操看出天子和人才的重要性,奉迎天子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任天下智力並以道御之,他創造的藍海幾乎讓他統一中國。和曹操相爭的劉備則是建立一套自己的藍海,今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凡事都區別出和曹操的不同,這是劉備可以鼎立天下的原因。


 




        不僅是運用在個人形象的塑造,或是企業公司營運策略的擬定,藍海策略已經成為特色創新的代名詞,甚至成為獲利的指標。在酷熱的夏天,何不來趟進入藍海的巡遊,期許自己一個與眾不同的未來?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英國生活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吃的餐食裡一定有馬鈴薯。從大家公認英國的代表食物Fish and Chip 裡就知道,英國人似乎認為除了炸魚就是薯條最好吃,而在歐陸的旅遊也發現馬鈴薯是最普遍的副食品。此外,無論是漢堡、咖哩、各式排餐都少不了馬鈴薯的蹤跡。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若不是哥倫布,和他在1492年發現的新大陸,英國或是歐陸根本不可能如此依賴馬鈴薯。


 


 





        和南瓜、花生、番茄、鳳梨、辣椒、番石榴、玉米一樣,馬鈴薯是原生於美洲的農作物。馬鈴薯每單位耕地產量是小麥數倍之多,可以在極小片貧脊的土地栽植,從海面一直到一萬英呎以上的高緯度都可以被栽種,即使最差勁的農夫都可以用最原始的耕作工具種植。在西班牙人抵達南美洲的時候,馬鈴薯、南瓜和玉米是印第安人的三大主食。儘管一開始大部分歐洲人對這項作物存疑,最偏遠也是最貧脊的愛爾蘭卻開始在16世紀首先大規模的栽種,兩百年之後全愛爾蘭人幾乎全靠馬鈴薯和牛奶過活。


 


 





         馬鈴薯既然大量提供食物來源,就能協助當時統治歐洲的君主們鞏固政權,於是整個歐陸由西向東,在政府有計畫的推廣之下開啟了一波波的馬鈴薯栽種熱潮。於是馬鈴薯泥、馬鈴薯餅、馬鈴薯濃湯、馬鈴薯燉飯、馬鈴薯沙拉等等以馬鈴薯為主陸陸續續被端上統治者、中產階級,以及尤其是中下階層民眾的餐桌上。食用馬鈴薯的蔚為風潮甚至蔓延到藝文創作者的作品上。在莎士比亞作品溫莎的風流娘兒們”(The Married Wives of Windsor)當中,一個風流多情的腳色法斯塔夫爵士就有這麼一句台詞,叫天下馬鈴薯雨吧!。而荷蘭世界級的畫家梵谷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就是吃馬鈴薯的人”(荷文:De
Aardappeleters/ The Potato Eaters)
,凸顯了當時下層階級的人們以馬鈴薯果腹的無奈。


 


 





         馬鈴薯的從南美洲到舊大陸只是哥倫布大交換所有故事的冰山一角。事實上,要不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小麥、葡萄、蘋果、雞、豬、牛、馬當時不會從歐亞州遷移到美洲,南瓜、花生、番茄、鳳梨、辣椒、番石榴、玉米也不會從南美洲被帶回歐陸,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加拿大冰酒、墨西哥雞肉捲、義大利番茄肉醬麵、南法的南瓜燉飯、西班牙的番紅花料理甚至台灣夜市裡的烤玉米都將因為沒有關鍵的配料或原料黯然失色。在我們品嘗美食的同時,不要忘了對500年前那群冒險犯難的探險家們致上最高敬意。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一開始這個標題並不是書名,而是Andy有一天問我的問題,因為他最喜歡吃的餅乾掉到地上去了,而所有他認識的人都告訴他掉到地上的餅乾不能吃Andy希望和他一樣除美食務盡的老爸能給他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在還沒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們都知道關於微生物這種問題有一個五秒鐘原則:一般而言只要在五秒之內處理,掉在地板上的東西應該都還可以食用。然而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和微生物有關的相關議題還包括:為什麼要用I-Cash?得了流感,要在家休息還是拚全勤?為什麼戴口罩和注射疫苗在應付所有的流感上益顯重要?


 


        要引起台灣學生對這種議題的興趣,可能我們要從一個簡單的選擇題開始;以下四個選項中哪種物體上的菌落數最高:(A)公用的辦公桌、(B)電腦鍵盤、(C)馬桶坐墊、(D)電話。根據細菌學家們的估測,估計出來的每平方公分菌落數分別是(A) 3300(B) 500(C) 8.25(D) 3900。答案可能會讓大家驚訝:辦公室裡的電話最髒,而掉在馬桶坐墊上的餅乾,比掉在辦公桌上沾染的細菌少400倍。而全家最適合開派對的地方居然是浴室。


 


        其實微生物和細菌和人類相處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人類甚至在有知或不知的情況下利用有益的微生物達幾千年之久。乳酸菌被添加入甘藍、牛肉和牛奶中,因而生產出德國酸菜、韓國泡菜、意式波隆那香腸和乳酪等美食。沒有釀母菌,醬油和蘭姆酒都將失去滋味;沒有酵母菌、麵包和包子都將枯槁形容。就連可能致命的肉毒桿菌,大明星們必要時還是拼命地往自己臉上注射。就在我打這篇文章的同時,數不清的微生物正在我的周遭無聲無息的活動著:鍵盤架、滑鼠、手指縫裡剛摳下來的臉頰皮膚屑、Andy剛剛打在我臉上的噴嚏,如果沒有突破性的誘因,我們和他們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和平共存著。當我們感覺到被他們侵犯的時候,就是突破性誘因發生過一段時間以後的事了。


 


        因此,如何避免突破性誘因發生就是我們鑽研微生物學最重的的原因。結論就是盡量少用錢,無論是紙鈔或是鎳幣,錢的含微生物量及其驚人,用I-Cash或是把多餘的錢給Shine都是避免透過接觸錢幣而得到感冒不錯的方法。得了感冒或流感最好在家休息,要不然戴上N95口罩再來拚全勤。疫苗養成我們的後天免疫力;大致上,病毒引發的疾病都能藉由接種疫苗預作防範,儘管醫界爭論不已,統計數字上而言接種疫苗有助於群體免疫作用,對流感疫情的控制是有助益的。這本書的作者安妮.馬克蘇拉克(Anne E Maczulak)是微生物學博士,她深入淺出,客觀分析、幽默生動的筆觸讓完全文科的我讀起此書來也覺得津津有味。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這問題在看完這本書之後雖然更清楚答案,卻也更難回答。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很多人希望自己很有錢。其實,累積財富方式非常多。古代的人依靠的是土地上生產的作物或牲畜;中國人必須有錢之後才能成家,而要有錢最快的方法就是養豬;家這個字就是屋簷下養的豬所構成的。而對西方人而言,搖錢樹正是家後院養著的cash cow呢!到了地理大發現時代,人類致富的關鍵開始轉移到地下發現的產物。西班牙人靠著在南美洲所發掘的印加帝國金銀一夜致富;荷蘭英國等其他國家,則是憑藉在印度群島所栽植的香料賺進大筆財寶。工業革命之後,產煤鐵的國家紛紛發達了起來,內燃機問世之後,阿拉伯人靠著豐富的地下油藏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富有人家。


 


        然而到了二十和二十一世紀,微電子、電腦、電信、生物科技、機器人,以及半導體和雷射等基礎科學相關產業開始突飛猛進;它們之間的結合以及互動,更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經濟世界。人工智慧產業的時代於是降臨。逐漸但值得密切注意的:人類不能再靠以往的舊公式功成名就。在此之前,控制土地、黃金及石油等天然資源一向是功成名就的要素。但一夕之間,成功的要素變成了知識。


 



       這個世紀最有名、憑藉知識賺進財富、從無到有、麻雀變鳳凰”(from rags to riches)最有名例子就是創造「哈利波特」(Harry Poter)系列小說的J. K. Rowling。在1997年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說出版之前,她只是個領社會救濟金(benefits)、只付得出1英鎊咖啡錢待在咖啡館寫作的單親媽媽(single parent)。在2008年這系列小說最後一本發行之後,他的身家財產已經達到56億英鎊,成為當年英國最有錢女人的第12名。更不用說靠著她的創意搭順風車賺錢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倫敦國王車站月台、牛津大學基督學院、甚至是當年她開始這段魔法般創意冒險寫作旅程的愛丁堡「大象咖啡館」。


 


     《知識經濟時代》這本書所帶給我們的最大的啟發,在於指清了我們今後致富的發展之道。對現在的人類而言,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掌握了致富關鍵。本書的作者萊斯特,梭羅先生是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及經濟學講座教授。他旁徵博引,分析近代經濟發產趨勢的走向,以及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願景,和可能遭遇的問題,也提到社會、制度、法律、以及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完這本書,你不僅會對現代經濟發展過程有進一步的了解,更會對將來在人類社會財富累積的趨勢有更深入的認識。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隨著某個犯下重罪嫌疑的年輕槍手(gunman)落網時對台灣教育的沉痛批判,以及被他批判、但事實上的確勞心勞力老師同一屆有人滿級分考上大學的沉痛反擊,這兩天可以在各種媒體預見的,就是對於台灣教育到底哪裡出了甚麼問題的省思。然而無論怎麼批判,大家可能會發現台灣教育問題的癥結可能不在於有沒有努力的是非對錯,而可能在於對於學習認知的微小差異


        1997年為「經營多元智慧」這本書寫序的曾志朗教授早就點出了這個問題。他在一個和國中國小教師座談會上,發現老師們對「人才」看法非常一致,就是這些「人才」必定是「學而優則仕」的學院派,認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印證在這幾年台灣的教育發展,則是升學率比完了比上國立大學比率 上國立大學比率比完之後比上台清交成政比率。在台灣,進了學校就是比誰會唸書考試。


        湯瑪士.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在經營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這本書中,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豪爾.嘉納(Howard Gander)的話指出,一個人不應該只有智慧商數(IQintelligence quantity),而是應該有七種智慧:語言智慧(linguistic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智慧(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肢體運作智慧(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智慧(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以及內省智慧(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也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如此達到一定水平的多元能力,而且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用用多種方式發揮每一項智慧,才組成如此多元的社會。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大部分學校只發展語言和數學邏輯智慧,而其他的智慧發展常常被正式課程忽略了。事實上,每個人會自然的以他最擅長的方式增進學習效率,擅長空間智慧的人用隨手塗鴉等繪圖、樂於肢體運作的人透過演戲和動手操作、喜歡音樂的人喜歡透過樂器彈奏或跟著節奏旋律、需求人際智慧的人透過人群互動和社交回饋、依賴內省智慧的人則完全沉浸在深思冥想之中得到啟發。作者說,當學生開始在課堂上出現不當行為的時候,他們事實上正在發出求救訊號----一個學生應該如何被教導的暗示


        學習的快樂取決於成就感,成就感來自多元智慧價值的肯定。如果學生們只能在被紙筆測驗成績肯定的環境裡掙扎,而其他的智慧都被壓抑甚至否定的話,無論老師們如何揮汗如雨、苦口婆心,他們也絕不會回到一個讓自己痛苦的地方。一個轟動社會的案件、一本讓人拍案叫絕的好書,提醒我們營造一個讓學生多元智慧得到肯定的學習環境,以及讓學生在多元肯定環境中成長的重要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



 


        最近陸續和之前敎過的學生們見面,發現他們之中有些人還蠻迷惘的,有些人還在究竟要繼續唸研究所、到國外闖闖,或是直接就業做掙扎。在這裡鄭重推薦他們這本嚴長壽先生寫的「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閱讀能增進視野,而這本書能開拓的視野更是超乎想像。


 


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


        嚴長壽先生以德國、英國的教育制度與台灣教育制度做比較,發現這兩個國家培育出來的學生比較具備完整的社會歷練和國際視野。在德國,學生們在高一就必須有在社會工作的實習歷練,往往必須在雜貨店或超市等等當地的店家從事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而在高二則被鼓勵到世界各國當交換學生。英國的高中畢業學生則被鼓勵休學一年(gap year),到世界各個角落打工旅行、體驗異國文化、培養膽識、勇氣、溝通技巧與能力。


        台灣的學生呢?在父母們耳提面命之下通過一連串的基測、學測、指考、研究所甚至博士班考試,發現到最後自己要到鄉公所參加清潔隊公務員體能測試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發現自己的生命中似乎缺少了些什麼?其實勇敢走出去,無論到社會上或是國際群體裡,全方位的體驗和觀察,避免刻板印象,往往能得到更多。


 


抱怨----緣自於缺乏足夠的熱忱


        這本書提到一個發人深思的例子;一個當時正在就讀餐旅學校的學生投書媒體,抱怨一位部長級的人物如何利用特權,讓學生們為了準備突如其來「國宴級」的餐點忙的焦頭爛額而「少睡好幾個小時」。嚴長壽先生提到,如果對餐旅這種服務業充滿熱忱,面對這種難得的磨練機會興奮都來不及,怎麼可能還會抱怨?事實上,類似的抱怨來自於對從事工作的缺乏熱忱。


        這讓我想到最近一位錄取正式教職的實習老師。當其他競爭者抱怨教師甄試的考試是如何密集、競爭激烈、索費高昂的同時,他卻積極努力的把所有參加考試的失敗經驗累積下來,轉化成幫助他應考的正面助力,最後終於得到一份正式的工作機會;他的不抱怨、不放棄正是來自於對教育工作的熱忱。


 


體會工作的真意,把小小螺絲釘功能發揮到最大的極限


        一位在南部縣市文化中心服務台工作的替代役男,不僅熱忱積極幫同仁解決工作流程問題,更創新以中英雙語做介紹導覽及館內廣播工作,而得到館內同仁及來館民眾大加讚賞。嚴長壽先生以一位替代役的工作態度舉例,就算做的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只要用心,哪怕只是小螺絲釘都可以發揮最大價值。 


        其實這本書還有很多值得一讀的地方,只不過限於篇幅沒辦法一一介紹。總而言之,做自己熱愛的事,有夢想就要勇敢追求,利用各種機會開拓自己的視野;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自己的天使,更是能發揮好的影響力、影響很多人的天使,在亮麗的人生畫布裡揮灑出繽紛的色彩。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Jim Rogers是一個成功的美國投資專家。因為老來得子,怕將來看不到兩個女兒成長,所以寫了這12篇短文提醒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應該要有的信念。本來我也想寫寫類似的東西給我們家Andy,看完這本書之後覺得不用麻煩了;同樣的,這本書提到的很多東西其實也適用現在的年輕世代,在這裡特別和已經是準大學生的同學分享。


 


       專注於你所愛:羅傑斯認為選擇自己熱愛的事,然後自動自發全力以赴,是所有事情成功的關鍵,他自己就是個這樣的例子。為了得到不用聽別人使喚的自由,他從5歲就開始在棒球場撿可樂空瓶賺錢,累積足夠資本之後開始投資;靠著對投資的熱忱、興趣、和專業投入,所以他居然能在37歲退休。看看最近爆紅(singing sensation)到美國的小胖林育群,他也是因為抱持對歌唱的熱情和投入,才能夠得到如此引人注目的迴響,不是嗎。


 


       要從眾,反眾道而行:羅傑斯認為成功很少取決於跟著眾人的腳步(follow the crowd);相反的,當別人嘲笑你想法的時候,反而是成功的利基,而著眼點在於前瞻的思維、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遠見,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更是如此。當1990年代大家不看好中國市場前景的時候,他毅然決然把資金投入,如今成果斐然。我們認為從政者更要有這種大刀闊斧的魄力,要領導人民,而不是被人民領導。


 


        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羅傑斯鼓勵所有人儘可能的旅行並且看看這個世界,從比較和觀察當中能夠從截然不同的角度檢視自己,而這也是認識自己和你的國家最好的方法。不要只做觀光客,在一個異鄉國度深入生活,第一手的觀察除能了解不同文化生活差異,累積的知識更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們真的非常感同身受,這和我們的為什麼要出國的主張不謀而合呀。


 


        開闊視野與胸襟:永遠不要排斥看起來和自己不同的人,不要帶著偏見看世界,更千萬不要做一個孤立主義者。孤立或鎖國主義(isolation)曾經在1930年代為美國帶來麻煩(經濟大蕭條)1980年代之後日本的經濟泡沫化部份原因也是因為日本再沒有胸襟接受外來的創見、人才、資金和方法。看著這兩天立法院立委們因為大陸學生是否來台扭打成一團,讓人不禁擔心起台灣的前景。


 


        此外,羅傑斯認為學習語言就是王道;對英語母語使用者而言,中文是21世紀最重要的語言。他也認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我們應該要能夠認出改變、擁抱改變。19世紀的時候,英國稱霸世界;20世紀的時候,美國撐起一切;而現在輪到中國了。你可以不喜歡,但恐怕不能不認同。身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和教育工作者,這本書的論點真的非常發人深省,值得大力推薦。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會注意到這本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今年冬天,我連毛衣都沒有穿上一天;網路科技進化、像是Facebook這種即時互動網絡普及,使得資訊流通非常快速,全球天候的異常狀況在第一時間內盡入眼簾,但是上網要電;春節出門,放眼望去到處無不是人擠人。真的發現世界真的變的又熱、又平、又擠了。


 


 


      作者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描述的美國經濟體,是個建立在「大量消耗、大量消費」刺激消費循環的體系,這點在網路電視媒體的資訊吸收,到英國生活經驗體認以及詢問美國朋友的實際生活情況得到驗證。舉例來說,「美國人們」駕駛著超巨大油耗的汽車,到超巨大的購物商場,食用超巨大的麥當勞漢堡和星巴克拿鐵,造就超巨大的體型,然後到超巨大的健身中心消耗所吸收的多餘熱量,晚上則睡在超巨大的床上,而同時垃圾處理廠正在進行超巨大的垃圾廢棄工作。美國式刺激經濟發展的超巨大貨幣流通,就建立在這個超巨大經濟循環體系創造出的工作機會之上。糟糕的是,瑪斯・佛里曼認為這種美國經濟模式不僅造成高油耗、地球資源的大量浪費,大量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碳排放(Carbon emission)造就了溫室效應(Global warming effects)導致這陣子越來越嚴重的氣候異變、能源匱乏(scantiness of natural resources)生物多樣性消失(vanishing of biological diversities)


 


 


         更糟糕的情形還在後頭: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全世界正在企圖把美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複製」之後,「貼上」到目前經濟正在如火如荼發展的幾個地方:俄羅斯、巴西、印度、巴西、中國,期待這些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美國經濟發展模式之下創造出一樣、甚至更巨大的經濟發展利潤。然而事實上是,如果沒有新作法,地球將無法繼續負荷人類。持續增加的原油消耗不僅增長了恐怖主義的氣燄、失控的氣候變遷更已經使得秋天這個美麗舒適宜人的季節在長駐地球30億年之後消失。如果不採取行動,人們很快的就會發現自己生活在大自然反撲的恐懼之中。


 


 


        面臨這種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佛里曼認為唯有啟動綠能,才能從地獄到天堂經濟發展也可以和地球環境的永續經營並存,關鍵就在於政府能大刀闊斧的進行政策和法令修訂、鼓勵企業及個人運用創新思維,大規模的開展像太陽能這種綠能科技,產生乾淨、便宜、充足的電力,同時貫徹簡約生活的信念(the creed of living in simplicity),減少浪費鋪張的能源或資源消耗。只要每一位地球村的公民都被植入這種綠能觀念,中國這個目前被期待要大量消耗的紅耗市場就能轉變成龐大的綠能市場,引導並刺激美國作出能源政策和節能革新的轉變。有遠見的政策加上有效的執行力,馬上就做,否則就等著被下一代質疑




 


        就像這本書的副標題寫的,世界需要綠的革新(Green Revolution),而綠革新的關鍵其實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只要舉手之勞,少搭電梯多走樓梯、少吃肉食而選擇台灣本地種植蔬果、少用拋棄式的日常生活用品,我們也可以盡一己之力減少碳排放的數量,協助綠的革新加速進行。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芬蘭驚豔開始,吳祥輝先生就以國家認同、美感文化和教育體制為主題,從北歐角度深入頗析省思台灣目前的現況。他在挪威驚喜這本書裡提到的許多攸關教育的論點,讓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心有戚戚焉。


 


        挪威在2007-8聯合國「人類開發指數」連續六年居世界之冠,而「在學率」99.2%居全球第六對人類開發指數貢獻不小。書裡面提到兩個「挪威台灣技術交流合作」(媽媽是台灣人)造就的兩個挪威國中生安德和桑德,在台灣接受到國中第二年的教育之後就再也受不了回到挪威就學。在挪威,他們的在學時間每週可以不超過26小時,也就是平均每天幾乎都是5節課;所上課程當中還有很多自己選修的課程,學生的選課自主性得到高度尊重。


 


        此外,挪威非常重視英語教學,從國小二年級就開始教英語。數學教的很簡單,只教生活上所需要使用的程度。偏重英語優勢和生活數學的結果,挪威的國民生產毛額是41420美元;相較之下,台灣的GDP只有16997美元(2009年主計處公佈),不到挪威的一半。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教育,看來的確如此。


 


        我們感覺台灣是個逼的學生不得不擅長考試的教育環境;家長以考上台清交成政的小孩為榮,而所有的學校都以升學為特色。以昨天公佈的學測成績新聞來看好了,所有的報導篇幅幾乎都集中到那些考滿級分的112個考生身上。考到75級分之後,他們瘋漫畫、玩社團、狂運動才連帶受到重視。我們忽略的是,這些學生滿級分的快樂建築在其他學生被考試鑑別的痛苦身上,畢竟級分是比較而來的。「一生功成萬生哭」,其他學生的痛苦有誰看到,而每年百餘個學測滿級分的優秀人才又把台灣帶到哪裡去了?讓增加台灣國際能見度的李安、王建民、郭泓志、林懷民、王永慶先生等等優秀專業人士,誰考過學測滿級分?其實,不是每個人都等考到滿級分才會得到別人認同,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的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應該是挪威教育給我們最大省思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挪威如此,吳祥輝先生的論點也是如此。挪威的高物價僅管讓外國遊客聞之卻步,他們的生活水準和教育理念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深佩服。吳祥輝先生的論點儘管我們不是全部百分之百認同,他獨立思考剖析批判的嚴謹態度卻贏得我們的尊敬。從挪威的生活和教育,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遠景。在千仞峭壁夾道的峽灣裡巡遊,只要方向正確,就算百轉千迴,再破的船終究也能駛進波瀾壯闊的美麗航道。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來到以男生為主的學校,而任教的幾乎都是男生班之後,我注意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往年逢年過節那種祝賀或感謝的卡片像雪花般飄來的情況已經不復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和男生之間互開攻擊性玩笑的互動。此外,男生班和女生班之間對英文和英語學習型態的不同也讓我覺得困擾;男生班上課使用英文互動的情況很好,但是英文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女生班往往剛好相反。一直到閱讀了這本「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之後,我所有的疑問終於茅塞頓開。美國醫生及心理學家Leonard Sax寫的這本書從男女生腦神經連結不同開始,大力提倡所有與教育相關的人都應該知道:男生和女生在發展上的不同,因而必須提供性別分開的教育和運動機會給男生和女生。


 


    

   


       女性腦和男性腦的神精元連結不同,女生因此比男生對聽覺的感應和敏銳度高出許多;上女生班課程的時候,老師要盡量維持教室教室沒有額外的噪音出現,因為女生在吵雜的課堂中學習效率不佳,這可以解釋女生班上課大多比較安靜。相對的,男生腦在語言運用和處理情緒中間沒有密切的聯結;因此,叫一個青少年男生說出他的「感覺」,甚至叫他寫一篇描述感覺的文章,恐怕就是要了他的命。我教男生班用英文寫一篇表達感覺的作文,結果和作者的論點相當符合。

 


 





        男生和女生對冒險有截然不同的詮釋。許多男生喜歡冒險,並對喜歡冒險的男生肅然起敬。相反的,女生絕對不會為了冒險而冒險。作者舉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例子:


        假設一個12年級(相當於高三)的男孩禮拜五去參加派對,和一個才剛認識的大學女生發生性關係而沒有戴保險套,星期六他又去另一個派對,與另外一個年輕女性發生性關係,也沒有戴保險套,他的同學會肅然起敬,尤其當這兩個女人都是絕色的話。「你這個傢伙硬是要得!」他們會這樣說,並且與他擊掌說恭喜。


        假如同樣的橋段發生在女生身上,她12年級的女同學發現他與不同男人發生性關係而且沒有用保險套,無論這些男生應不英俊,她們不會覺得這種大膽作風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只會覺得這個女生不是蕩婦,就是瘋了,或是兩者皆是。


 


 



        然而有時候,適當的冒險不會完全一無所獲。在美國商業界,碩士畢業的男生起薪比女生高百分之八(每年多4000美元),因為百分之57的男生敢冒險開口要,而女生只有百分之7膽敢如此。作者發現,女性成功的企業家或政治家有如鳳毛麟角,關鍵就在於女生天性不喜歡冒險在教育上,作者建議我們應該要讓男生在完整監督(supervision)的情況之下冒該冒的險,並且教育女生在安全無虞的情形下適當冒險(要求加薪總不會死人吧)


 


 





男女生的性別差異造成的學習策略運用和人際相處模式還有很多。例如一般而言,男生喜歡攻擊性(offense),無論是暴力(如打架)或是具有攻擊性的體育競技活動(如美式足球)都能熱在其中,甚至往往不打不相識。而對女生而言,這種攻擊性卻是毀滅情誼的殺手。男女合班時,女生和男生對於攻擊性截然不同的詮釋會造成衝突(conflict);因為男生通常會用攻擊性的玩笑行為交朋友,而女生絕少如此做。


 


 



此外,男生和女生對老師的關係想法不同。對男生而言,和老師走的很近會被同學取笑,而在課堂上搗蛋會提高他們在同儕之間的地位;相反的,女生會假設老師是他的盟友或朋友。所以遇到困難時,女生會馬上找老師商量,而男生除非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否則不會找老師求助。知道了這個心理之後,我們不難發現為什麼大多寫卡片給老師(或發起寫卡片行動的)的都是貼心的女生,而男生少有類似的行為。女生來問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情況給她們解決問題的方向,鼓勵她們再想想辦法;但當男生可憐兮兮前來要求協助的時候,幫這個忙恐怕至關重大,因為他們很可能已經竭盡全力了。


 


 



        


            最後,我們深刻了解到男女分校或分班教育的模式,其實反而有助於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充分讓男女生都能發揮學習潛力。在純男生班裡,有些學生在家政、烹飪和美術的表現上令人刮目相看,他們會大聲運用剛剛學到的外國語言;在純女生班裡,我們會發現頂尖的運動員、科學家或電腦修繕專家。一旦男女合班之後,以上的現象極有可能都不見了:男生會去做刻板印象中男生會去做的事情,而女生會去做刻板印象中女生會去做的事情,而只有頂尖的男性語言學習者會在男女合班的情境下試著說出剛學到的外語。感謝這本書!了解到這些男女有別訊息之後,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能針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學習型態,擬定幫助他們的教學策略。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學時代因緣際會接觸了日本光榮公司KOEI的三國志3歷史模擬遊戲系列(History Simulation Game Series);為了加速中國統一的志業,不得不對當時遊戲中幾個重要角色做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以解開遊戲進行中的許多迷團(為什麼一開始袁紹家大業大,中期之後卻消失無存?為什麼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在曹操手下的忠誠值始終不高?);沒想到從此一頭栽入三國演義的世界中。反覆閱讀三國演義多次之後,除了對於羅貫中筆下鋪陳的三國英雄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對於書中透露的人才學和謀略學更是佩服。而葛楚英教授著作的「三國演義與人才學」尤其是其中翹楚。


 


        三國之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當然非曹操莫屬,作者也藉著曹操建立的勳業說明「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的用人哲學。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袁紹和曹操曾經對如何經營未來的事業做過一番討論。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下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用的是據地稱王的舊思維;相對的,曹操說「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指出只要善加運用人才,事業自然會正面成長。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曹操採納了麾下人才諸如荀彧、郭嘉等等,甚至敵方投奔人才許攸提出所有正確的建議,果然成功以弱擋強,創造出統一華北的績業。而相反的,袁紹在運用人才上,犯下所有統帥不應該犯的錯,使的人才內鬨自耗,終於導致自己事業的終結。


 


        說到人才,當然就不能不提諸葛亮。當劉備三顧隆中與諸葛亮會晤的時候,長期以來就有周密思考習慣的他提出了隆中對,協助劉備集團掌握經營方針的SWOT,客觀的分析了劉備的優勢(Strength)、缺點(Wee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 Threat)。其實,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也曾經在官渡大戰的前夕提出類似的分析。他們共通的優點是:幫助他們經營的團體在競爭劣勢的時候找到未來的經營方向和策略,進一步帶領集團在逆境中力挽狂瀾險中求勝。


 


        此外,諸葛亮的局勢分析和策略規劃更替劉備集團在目前的頹勢到未來的希望中間完成轉型。諸葛亮客觀的思考和論述不僅替集團找到出路,更透過短中長期不同時程的規劃協助集團成長茁壯。從引導孫權投入赤壁之戰、取得荊州作為發展基地、進一步招攬高階及中階經理人才(如龐統、費禕和蔣琬)擴張經營層面、到取得益州、鞏固漢中、更在在彝陵之戰的挫敗後挖掘並培養敵方人才成為己方棟樑(姜維),奠定蜀漢政權54年的基石。諸葛亮還沒有出仕就已經規劃出天下三分的藍圖,在劉備的識人之明和自己鞠躬盡瘁的付出下得到完整實踐;作為出謀劃策的經理人才,諸葛亮的成就無疑是最高層次。


 


        然而,從作者提出的人才事例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表面上積極效忠於服務的群體,事實上卻是導致自己效忠群體衰頹」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是關羽和審配。關羽的例子其實大家都熟,他雖然文武雙全,被任命為荊州太守,卻違背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治國方針,魯莽的拒絕孫權聯姻的提議招致兩面作戰而敗亡。他的死無疑是導致蜀漢政權覆亡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的第一張骨牌。


 


        另外袁紹的謀士審配何嘗不是如此?他在官渡之戰中獻計屢敗曹軍,曾經讓曹操頭痛不已。曹操攻拔冀州的時候,也是他不斷出謀劃策,阻斷了曹軍一波波的進攻。冀州城破之日,他大聲罵著之前出仕袁紹的謀士辛毗,說「就是你們這些爛貨,才使冀州(袁家)破裂」。事實上,幫助曹操想出偷襲烏巢計謀的許攸是他逼走的、袁紹的兒子們(袁譚、袁尚)在袁紹死後爭奪家業是他促成的,他甚至殺盡辛毗全家激勵辛毗聯合曹軍奮力攻城。難怪連柏楊在「柏楊版資治通鑑」當中都看不下去,批評真正使袁家破裂的不是別人,正是一臉忠貞人士的審配。


 


        關羽和審配的例子說明了「才能為私慾所乘」,造成利令智昏,失德損才的悲劇;他們效忠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群體,而是為了自己,無論是實質的利益或是個人的名望。其實放眼現在的台灣,透過民主機制的透明,我們不難發現這種例證所在多有。讀史之後,我們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被私慾薰心的人物所利用;透過閱讀,我們也可以鼓勵學生栽培自己,成為真正能夠經世濟民匡正天下,而不是諸葛亮口中「筆下空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人才。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隨著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終於落幕,台灣球迷因為中華隊半年之內兩度不敵中國隊扼腕,又因為日韓兩隊五度精采交鋒驚呼連連的同時,目光所及不能忽略的,正是帶領日本隊邁向經典賽冠軍之路的紅襪隊投手----松坂大輔(Daisuke Matsuzaka)他所展現的----對變化球和快速球快慢交替迷惑打者的技巧(the skills of confusing batters)精準的控球導致對球賽的宰制能力(the capabilities of dominance)面對壓力時要求自我增進以及不服輸的心理特質(the qualities of self-requirement and self discipline)、甚至在世界大賽當中面對曲球擊出安打的全方位打擊爆發力(all-round batting abilities)----使他能獲得一張65200萬美元的大聯盟合約。


 


        也許一切都要從日本高校棒球賽----甲子園(koshien)開始說起。松坂媽媽懷孕時,因為一位紅透甲子園的投手荒木大輔而幫他的小孩取了一個和他偶像一樣的名字----大輔(後來的美國球迷則按照他名字的日文發音幫他取了個Dice-K的綽號)。這個青出於藍的松板大輔在1998年的夏天,先是用了148(pitches)完成了一場完封比賽(complete shutout),再用250球對決17局解決甲子園名校PL學院,最後再以救援投手(reliever)的身份在第九局投了15球幫助球隊最後取得了冠軍。他奇蹟似的投球能力幫他贏的了平成怪物(The Monster of the Heisei Era)的封號,並且幫他在1999年進入西武隊並贏得當年年度新人王的頭銜。


 


        儘管如此,松坂大輔成為棒球界家喻戶曉知名人物,卻還是因為他在2007年進入美國職棒紅襪隊,並幫助他們拿到世界冠軍的關係。管在菜鳥球季(rookie season)他面臨的許多調適的問題和挫折,包括投手丘(the pitching mount)的土質、球皮的摩擦差異、較短的投手輪值、較長的球季和較短的春訓、客場比賽(road games)的長途跋涉、當然還有更強打者的威脅性,他終於成功克服種種挑戰。雖然他第一次大聯盟季後賽出賽(MLB postseason debut)的紀錄並不好,美聯冠軍賽對印地安人的第一場比賽也投不滿五局就被換下場,但是他愈強則更強的心理素質終究成功為他贏得了美聯冠軍賽的第七戰勝利。


 


        在2007世界大賽當中,棒球最高殿堂的球迷終於有幸能看到,以松坂大輔為代表的日本球員全方面能力。除了四逢線速球(four-seam fastball)、二逢線速球、滑球(slider)、曲球(curveball)、卡特球(cut fastabll)、指叉球(forkball)甚至變速球(change-up),他甚至有幫球隊打回打點(RBI)的打擊能力。在2007年世界大賽對洛磯隊的第三戰,他在滿壘的情況面對曲球出棒,擊出的球穿越三壘防線形成安打帶著兩分打點,為紅襪隊贏得擊沉對手的勝利契機。當年紅襪隊最終以四連勝橫掃(sweep)洛磯隊贏的冠軍。


 


        當世界棒球經典賽結束,松坂大輔高舉MVP榮耀獎座,和日本隊友們興高采烈慶祝勝利果實的同時,我們的球員們是不是也應該反躬自省:我們到底缺乏了甚麼,以至於就算是台灣之光級的投手連犧牲觸擊(sacrifice bunt)都處理不好,以至於後來跑壘的時候受傷導致整個球季報銷?多數的野手守備好但同時打擊很差,打擊不錯的野手常常守備不好?為甚麼聯盟的安打絕大多數落在右外野?是單純的報酬不如人,還是真的缺乏一種自我期許和要求?看看松坂大輔的成就和在大聯盟的奮鬥歷程,答案也許呼之欲出。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昨天聽到一個在全球景氣蕭條之下更令人驚訝的消息,咖啡品嚐師傅(Chief Coffee Taster)的舌頭價值多少?全英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Costa替他們剛剛贏得咖啡品嘗大賽的師父舌頭保了一千萬英鎊的險;每個味蕾(taste bud)價值約1000英鎊(約新台幣五萬元)


 


 



 


儘管早就是世界風行的飲料,對於人類如何開始運用咖啡做為飲品卻充滿疑惑。除了回教僧侶醫生(Muslim physician) 歐瑪Omar 運用咖啡治療摩卡公主的故事之外,另一個有名的傳說是衣索比亞放羊的小孩卡迪爾的故事。他在放羊的時候,意外發現他的羊群在嚼食一種野生紅色果實之後精神超嗨,於是跟著試吃這種果實,他也跟著神采奕奕起來。在附近清真寺埋首可蘭經書堆的其他僧侶覺得好奇,知道這種紅色果實之後卻認為這是種惡魔的誘惑,而將採集來的咖啡丟進火堆裡。沒想到,丟進火堆當中的咖啡果實居然散發出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芳香(irresistible fragrance),吃了之後果然讓所有人精神為之振奮起來。一傳十十傳百,在西元15世紀之前,咖啡已經在阿拉伯半島被局部用來作為醫療和宗教的飲品。


 


 


 



 


咖啡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輾轉傳播到歐洲之後,很快的在英國、法國和奧地利的維也納生根,並且開始受到從天主教教宗開始、啟蒙時代的知識份子以及普羅大眾的廣泛歡迎。1650年,黎巴嫩猶太人賈考柏在牛津開設了西歐第一家咖啡店,能活化思緒加上有額外付加療效的咖啡馬上受到英國人的歡迎,熱潮席捲全英國,1700年倫敦已經有超過兩千家的咖啡館。1689年,一位義大利移民在巴黎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法國小說家、演員、劇作家、思想家,甚至當時任職法國砲兵軍官的拿破崙都曾造訪這家咖啡館,間接促成了法國大革命。1710年,法國人發明濾泡式咖啡壺,作法是把磨碎的咖啡粉裝進小布袋裡,以沸水沖泡之後飲用。在維也納,一位波蘭裔市民利用土耳其大軍為成失敗之後撤退留下的五百袋咖啡豆開設了藍瓶子咖啡館(Blue Bottle),並且首創在咖啡中加入牛奶做為調味的方式,世界上第一杯拿鐵(Latte)的原創版成形。


 


 



 


拿鐵雖然在歐陸成形,真正讓拿鐵散播到全世界的幕後推手卻是美國這塊市場的動力。自從波士頓茶葉黨(Boston Tea Party)事件之後,美國人就把咖啡視為自由民主的象徵大喝咖啡,自創美式咖啡(Americano)的喝法,並隨著南北戰爭和西拓運動把這種在濃縮咖啡(espresso)當中加水的喝法推廣到全國。這種喝法也許充滿豪邁,卻被真正了解咖啡美味的鑑賞家認為糟蹋了咖啡的甘醇美味。1950年之後,倡導重烘培和高品質的精品咖啡(gourmet coffee)開始大行其道,從畢特咖啡(Peet Coffee)紐約札巴咖啡(Zabar Coffee)開始引領風潮,到在西雅圖創始的星巴克崛起之後終於蔚然成風。星巴克幕後推手霍華.蕭茲於1983年到義大利取經,並且把拿鐵和義大利經營咖啡館的模式帶回美國之後,美國人品咖啡的味蕾終於覺醒。如今,每年賣出的拿鐵咖啡利潤支撐著星巴克在全世界44國家營運16120家分店。


 


 


 



 


 


不知道大家喝咖啡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些濃郁芳香(aroma)、振奮人心飲料背後的故事?要經過多少人的群策群力,眼前這杯充滿奶泡(foam)咖啡才會從樹上的咖啡果實,經過摘採、曝曬、烘培(roast)、經過適當程度的研磨和器具的蒸煮之後真的在眼前形成?讓我們滿懷感激,讚頌這杯上天賜與的神奇飲料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隨著春天來臨,棒球(baseball)和足球(football)的球季也即將隨之到來;對台灣的運動迷而言,又到了開始準備欣賞棒球精彩賽事的時刻。事實上,很少有台灣人會去質疑棒球是台灣國球(National pastime)的地位;然而,卻同樣很少人禁不住納悶:為什麼風靡全世界的足球,在台灣卻發展不出來(足球世界排名153)?被視為代表美國文化精隨的棒球運動,卻能受到廣大台灣球迷的青睞,更吸引許多優秀運動員爭相投入?我們到英國之前,曾經構思過可能在英國找到答案的可能性,觀察了半年卻仍舊百思不得其解。前一陣子閱讀的這本書----迷棒球,瘋足球(National pastime)----卻幫我找到了答案。

 


        棒球和足球最大的共通點,在於他們都是源自於英國本土的運動。棒球源自於英國傳統的運動板球(cricket),和足球一樣,都是中產階級和有錢有閒的士紳們休閒娛樂的活動。基於對這種活動的熱誠和熱愛,這些業餘(amateur)愛好者一有機會就不遺餘力推展足球和板球(有趣的是,amateur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對某種事物有不計一切投入的熱情)。儘管如此,這兩項運動的特質和偶然的歷史淵源,卻讓這兩項讓全世界千萬人投入的運動有了截然不同發展背景。


 


板球幾乎一到美國就開始本土化的發展(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也許是因為美國獨立運動影響的關係,原本和板球平行發展的棒球在1842年開始有了制定好的規則和球隊制服,後來更跟隨著美國內戰流行到全國。由於接著美國開始西拓,以及歐洲移民大量湧入的關係,棒球自然而然的加速商業化(commercialized)的進程,職業球隊和球團也接著應運而生,接著跟隨美國勢力的拓展發展到海外的其他地方,尤其是中美洲和亞洲。在美國,商人把棒球當成獨佔事業(monopoly)的一環來經營,職業球賽營運、媒體操控運用、球員交易衍生出的商業和資金流動規模搭配上得天獨厚的稅制,使得經營大聯盟球隊成為一項賺錢的產業。然而,被美國視為國球的棒球因此有了濃厚美式風格的偏狹性;如今,棒球只在世界少部分的區域流行,受歡迎的程度遠遠不及足球。


 


相對於棒球,一樣受到英國紳士大力推廣的足球在全世界擴張之勢有如風行草偃(take the world by the storm),一發不可收拾。英國人一開始會主導當地人足球活動的進行,然而一經當地住民熟悉這個運動,英國人就會放手讓當地的人民自行運作,也因此足球被視為最能做為文化和種族親善的橋樑。最經典的例子發生在1914年聖誕節的歐洲戰場;當時,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士兵從戰壕之中走出來,除了交換香腸和乾果布丁,足球(用管頭和紙捲做成)比賽被提議舉行(而不是棒球)。兩次大戰前後,足球被世界各國的獨裁者或政經強人(德國的希特勒、西班牙的佛朗哥、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巴西的梅迪西、和阿根廷的數位總統)用來發展軍國主義,或是轉移人民對他們執政不力的焦點,也因此足球受歡迎的程度遍及全世界。然而,受到各個國家足球組織和經濟規模大小不同影響,經營足球球隊並不是一件一本萬利的事,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足球迷能付得起門票錢看球已屬不易,遑論讓他們在球場裡多做消費?根據書中資料,許多歐洲,甚至南美洲的職業足球隊都面臨財務困頓的窘境。


 


優點可能是缺點,缺點也可能是優點。正因為棒球有美式偏狹性並且高度商業化,我們很少聽到有棒球流氓拳腳相向的流血事件,但是棒球迷卻正在不斷流失。足球世界風行,卻也因為是很多國家的國球而導致支持立場不同的足球流氓橫行國際、相關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致使許多足球球隊財務困窘。無論如何,棒球的確提升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Baseball does put Taiwan on the map),這也是棒球之所以在台灣受到重視,而台灣足球之所以不行的原因吧!(That is why Taiwan baseball rocks and football sucks!)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道不應該吃棉花糖很容易,可是事實上執行卻非常困難;正;因為知易行難,所以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作者喬.辛.迪.波沙達馬上再接再厲寫了一本萬一吃了棉花糖 (Don’t Gobble the Marshmallow…Ever!)”,用來勉勵那些放完長假之後,卻發現自己幾乎一事無成的學生;或完成自己階段性目標之後,迷失在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迷霧當中的人們。


 


        難道不是如此?放長假之前人人可都擬定好了計劃,想要好好的囤積棉花糖,等到累積到一定數量之後再好好品嘗。以這次元旦連假來說吧,很多學生都說要先用功個兩天複習之前的課業,運動兼娛樂休息一天之後,再用功個半天預習下周的進度,最後再玩半天的電腦遊戲當作給自己新春用功的犒賞。結果常常是只有用功跨年夜當天的夜讀時光,當天一開始玩遊戲就沒完沒了,棉花糖就在不知不覺當中吃完了。


 


        其實也許不只有高中學生,許多大學生也許也是如此。在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之後,許多大學生往往發現自己迷失在當初追求學校排名得迷思當中,對於自己到底為什麼上這個大學,又想從這個大學學到甚麼專業變得非常迷惘。接著只好人云亦云跟著民意隨波逐流,上補習班準備考研究所、上補習班準備考公職、上補習班準備通過出國念書需要的考試(台灣奇特現象:不管做什麼都先得去補習班報到),之前辛苦囤積的棉花糖就在蹉跎徬徨當中塞到肚子裡去了,就像書中的角色阿瑟一樣。在達成了階段性目標之後,他開始在陶然自樂當中迷失了自己。


 


        棉花糖當然是可以好好品嘗的,尤其是在完成階段性的目標之後,更別忘了適當的把已經囤積好的棉花糖拿好好品嘗一番。就像作者說的,不要狼吞虎嚥你的棉花糖,但要懂得適時驗收並且享受延遲享樂後的成果。然而,在享受工作成果之餘,不要忘了當初自己設下的目標,更不要忘了成功的人願意去做不成功的人不願意做的事,努力延遲應該延遲的享樂,並且朝自己設定好的目標路徑一致的朝目的邁進。


 


        看看周遭的朋友,有多少人想考上好大學,卻一再的把時間虛擲在沒有意義的線上遊戲裡,其實和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背道而馳?有多少人想在大學畢業之前就有一筆創業基金,卻一有錢就拿去幫女朋友買名牌包包,耗損了為目標努力的行動力?讀完這本書之後也許更能明確的知道自己錯過了甚麼,但是真正腳踏實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恐怕才是更重要的唷。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人問我,要我推薦剛進高中的學生閱讀的讀物是什麼?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先別急著吃棉花糖(Don’t Eat the Marshmellow…Yet)。這本書運用一個老闆對幫他開車的司機之間的對話和隱喻的手法(metaphor),把棉花糖比喻成即時享樂,告訴我們如果可以把所有的棉花糖收集起來,到時候可以得到的快樂會更大。以這個老闆而言,他存下了年輕時候所賺的每一分錢,用來支付後來上大學的學費;而這個大學學歷正是造成這個老闆之所以是老闆,而這個司機只能當司機的原因。


 


       除此之外,書中還用專門接王建民伸卡球的捕手隊友----波沙達(Jorge Posada)當作例子,說明延遲享樂的重要性。波沙達在進入大聯盟之前本來守二壘,而且只會右打。但是為了完成進入大聯盟的夢想,他改練最少人練習的捕手,並且在隊友都在休息的時候練習左手打擊,以期能夠成為左右開弓的打者(switch hitter)。終於他成功了,成為洋基隊史上第一位五度得到銀打賞(Sliver Slugger Award)並入選明星賽的球員,並領取美金13百萬的合約。波沙達當初的確存下了他的棉花糖,現在正是好好享用的時刻。



  


     


        現在的學生面臨的棉花糖真的是非常之多。讓人血脈賁張的線上遊戲、叫人手不釋卷的言情小說、使人渾然忘我的社團活動、令人逃離喧囂的小憩片刻,都是讓他們感到垂涎欲滴的各種各樣棉花糖。(事實上,有些學生小憩的時間是如此之久,頻率是如此的頻繁,讓我們覺得他們幾乎把這個棉花糖當做正餐來吃。)更糟糕的還有活動的棉花糖----他們眼中的正妹或者是帥哥同學,隨時隨地不時出現,有時候讓他們欲罷不能而且越陷越深。


        就拿今天晚上來說吧,許多學生最關切的莫過於今天要去那裡歡慶跨年(to celebrate the count-down),反而很少有人在問今年的新希望(the New Year’s resolutions)是什麼?想想看,花許多時間到街上的餐廳用餐、和朋友們整晚東晃西晃、隨波逐流沒有意義的倒數、倒數完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塞車,不全部都是棉花糖?還是把這些棉花糖存起來,等到上好大學的時候再好好享用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就在幾天之前,美國人民用手上的選票創造了歷史:選出了美國230年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總統巴瑞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有色人種的總統。美國的民主黨(Democrat)和共和黨(Republican)結束了同樣是史上最漫長的總統大選;歐巴馬的誓言團結,落選總統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任憑差遣的風度翩翩,再度為美式民主兩黨良性競爭的政治體制做了良好示範。       


        撇開歐巴馬白人母親黑人父親結合而開啟的傳奇生涯不談,歷屆的美國總統其實來自各行各業,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傳奇。在當選成為美國總統之前,除了大多數是律師,有些人是軍人(華盛頓、艾森豪),有人是農夫(解放黑奴的林肯),有人本來是西裝店老闆(下令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甚至還有演員(雷根),顯示出美國行行出狀元社會的多元發展。在美國憲法能充分督促總統發揮賢能,又能藉由三權分立約束總統權力的設計之下,美國的國力蒸蒸日上,美國總統職權施政角色在世界局勢發展的逐步擴張,美國總統和位於賓州華盛敦的白宮成為全世界權力核心的事實已經不容置疑。


       打造美國總統這本書介紹了從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之後到柯林頓(Bill Clinton)為止的歷屆美國總統政績。在歷屆美國總統之中,我個人最推崇的是帶領全世界走出冷戰的雷根先生(Ronald Reagan);接觸這本書之前,對他最早的印象來自於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在電影主角馬提童年時代的1950年,演員選上總統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個事實在30年後的1980年代成真。除了身為演員應該具備的迷人特質、應變機智、風趣幽默和便給口才,雷根先生的治國智慧和帶領世界走出冷戰的膽量讓人印象深刻。代表共和黨參選的他上任之後兩個月遇刺,動手術時他對參與手術的醫療人員說: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員。他聯合全世界產油國家的產油機制增加石油產量,壓抑石油價格,壓迫當時蘇聯(今天的俄羅斯)的石油產業經濟動脈,迫使蘇聯終於不得不退出勞民傷財的軍備競賽和美國達成和解。儘管不時遭逢困境,他的高瞻遠矚(vision)和超脫塵世的特質(otherworldly quality)使他總是讓人民看到遠方希望的曙光。相較之下,布希總統出兵伊拉克如今看起來除了有師出無名的指控,更有意圖用美國國家資源幫助私人家族石油事業牟利的嫌疑,美國的國際形象更在布希總統無止盡找產油國出兵的窮兵黷武下江河日下(攻下伊拉克找不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後試圖攻擊伊朗,當時引起全球譁然),而雷根先生的無私和遠見幫他贏得了美國歷任總統排名近乎偉大的第八名(8/39,沒錯,美國總統也有排名ranking)。此外,以退為進,從敗招當中領悟致勝之機,引導民主黨走出朝小野大施政僵局,以少數民意卻成為全民總統,甚至締造二次大戰之後首次美國政府預算平衡的柯林頓總統也讓我深感佩服,可惜一個花樣年華的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小姐基影響了他的歷史評價(24/39,甚至不如他所擊敗的老布希21/39)


        我們一方面沉醉於美國人民大破大立的果敢之餘,卻也不禁想起今天美國總統的任重道遠。的確,在全世界越來越又熱又平又擠,美國股市乃至於美國經濟等於全球股市和全球經濟的今天,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先生的重責大任看起來似乎史無前例的巨大。如果我們有回到未來電影裡的時光車,我會想回到未來看看什麼時候美國會選出一個華裔總統;也許只有華裔美國總統,才能為幾年之後海峽兩岸的局勢發展找到和平演變的契機吧!美國如今已經選出一個黑人總統,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呢?


 


 



延伸閱讀:歐巴馬用勝利創造歷 Obama makes history with win


 


不聽不可:歐巴馬當選演說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藍迪.鮑許(Randy Pausch)教授知道他罹患了致命率最高的胰臟癌,而且只剩下不到六個月生命的時候,他正在人生發展的巔峰。他長的英挺帥氣,而又幽默風趣。他學問淵博,職業生涯一帆風順,年紀輕輕就得到美國名校維吉尼亞大學的終生教職。他的家庭幸福美滿,太太是他心目中的完美女子,還有三個活潑可愛的小孩。當他發表這篇最後演說的時候,他的體能狀態仍然可以用單手做至少十下伏地挺身。一切的一切,彷彿上天和他開了個惡劣的玩笑;只有電腦螢幕上呈現的癌細胞告訴他一切都是真的。


        儘管知道自己來日不多,而且每分每秒都在倒數,藍迪.鮑許仍然決定以豁達開朗的態度面對可以被精確推算出來,而且必然鋪天蓋地而來的陰霾。既然改變不了事實,他至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因應的方式!是的,藍迪.鮑許得了很可怕的癌症,但他決定讓他人生剩下的每分每秒充滿笑聲。


        藍迪.鮑許教授用非常精簡的一個小時回顧他的精采人生。他如何實現他的童年夢想、如何在人生中經歷的冒險和遇到的挫折中得到教訓、如何淬煉出體驗人生之後得到的種種人生觀。從他的分享當中,我發現無論如何,在人生終就邁向終點的時刻,一個人所想到,不是一份獲得終身保障的職業,不是一個極端優渥的工作報酬,更不是一個貼滿獎狀塞滿獎盃的滿屋榮耀。一個人最後會最珍視的,絕對不是什麼物質享受或虛榮獲得,而是他的家庭生活。事實上,這篇最後演講的真正發表的觀眾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最鍾愛的三個孩子,還有他最珍視的妻子。


        然而最令我動容的,卻是他面對逆境,甚至以自己遭逢的逆境自娛娛人的幽默和豁達。有一天,他在住家附近因為超速被交通警察攔了下來。交通警察問他,原本住在匹茲堡的他為什麼會出現在千里之外的維吉尼亞?藍迪.鮑許把罹患癌症的事實和盤托出,甚至”自娛娛人”的把上衣拉起來,露出滿是開刀和化療痕跡的上半身佐證。態度再兇悍、業績壓力再大、分紅比例再高的交通警察都沒辦法和來日不多癌症病人計較,於是藍迪.鮑許得以逃過罰單一劫,甚至自認為自己做到選美皇后都不見得做得到的事情而沾沾自喜。事實上,在他的同事們知道他罹癌不久,有人看到他一派輕鬆悠閒,欣喜自在的開著敞篷車回家。一般罹癌的病人能不自怨自艾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有多少人能甚至拿這種事來開開玩笑呢?這種豁達和開朗的確是我們在遭逢逆境時需要學習的!


        其實,早在今年初,我們的朋友Hidy就已經介紹這篇最後的演講和藍迪.鮑許教授讓我們知道;然而,當時我還沒遭逢重大打擊,所以無法體會。直到前陣子我任教班級英文月考成績出來,我深覺萬念俱灰的時候(相信我,那種震撼和藍迪.鮑許教授知道自己罹癌是相去不遠的),讀這本書的感受就特別深刻。就像藍迪.鮑許教授說的,既然沒辦法改變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是的,教授,我會好好努力的把這場牌局打完的。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