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終於幫我們班同學把她論文的問卷寄回去英國。看看時間,現在已經九月初了。在大西洋遙遠的彼岸,一定有很多仍然留在英國的同學正在為月底要交出的論文忙得焦頭爛額吧?這也讓我們回想起幾個月之前我們同時忙著寫論文和生小孩的生活。
論文的架構不外乎包括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和研究動機(research motivation)在內的介紹(introduction)、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研究目的和研究價值論述(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 study)、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發現和討論(finding and discussion)以及最後的結論(conclusion)。事實上,儘管跟著這個架構按照順序前進,我們最後發現還是要先做完所有相關文獻的探索之後,研究背景和動機才能得到更完整的論述,也才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甚麼?
以我做的考試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s of assessments)來說,我也是幾乎讀完絕大部分過去學者所作的文獻研究之後,才慢慢咀嚼出回波效應真正的意涵。其實早在1993年就有學者Alderson以及Walls假設考試會影響語言教學,而且造成正面和負面在內的回波效應。正面的效應包括:有了標準化測驗的引導,語言教學及學習會更有具體目標(specific objectives),而多數的學者認為考試能引起學習動機。負面的效應相較之下多了很多,包括教學內容窄化、為考試而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成為準備考試的過程等等。在讀完許多學者的文獻之後,我把我的論文定位成為證實並延伸理論探討的實地研究,希望從高中老師和學生們的觀點來探討回波效應在台灣英語教學情境的意義。
重點來了,就和生小孩一樣;記得當時Andy的頭一從娘胎出來,整個人不超過10秒就被整個生出來。做完文獻探討之後,我對接下來要做甚麼討論都了然於胸,等到問卷結果傳回來,稍做分析之後討論和結論就出來了。文獻探討就是論文的頭,頭生出來論文也就差不多接近尾聲。所以,我是先寫完文獻探討之後,才回去寫之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介紹。
話說回來,我們系上開的論文寫作教學課程對我們論文有沒有幫助呢?有是有,但是幫助有限。負責教導的老師們雖然很用心,可是在授課內容不能和其他課程重疊的限制之下,我們真正想學的研究方法並沒有含括在課程當中。我們真正的收穫不過是知道論文大致的完成進程。此外,課程中後半段聽班上同學的論文題目口頭報告意義也不大,更不用說報告完之後的提問時間;畢竟,他們所要研究的領域我們並不熟悉,我們頂多觀摩其他同學論文的架構和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而以上種種資訊其實只要參考廖柏森博士寫的論文教學指導這本書就可以得到了,最後整個課程幾乎只能當成英語聽力訓練練習,有點可惜。
如果按照論文寫作的進程,在英國的班上同學們也應該開始做結果分析,論文也快接近尾聲。在這裡祝福大家論文一切順利,趕快把論文寶寶生出來啦!
我們班英國同學馬丁(Martin), 他一直鼓勵我不用擔心學術寫作的要求, 平常非常好相處, 非常幽默風趣.
學術寫作課程的tutor: Laura. 非常盡責的引起我們對論文寫作的動機.
除了我們, 大家的論文寫的也差不多了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