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因緣際會接觸了日本光榮公司KOEI的三國志3歷史模擬遊戲系列(History Simulation Game Series);為了加速中國統一的志業,不得不對當時遊戲中幾個重要角色做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以解開遊戲進行中的許多迷團(為什麼一開始袁紹家大業大,中期之後卻消失無存?為什麼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在曹操手下的忠誠值始終不高?);沒想到從此一頭栽入三國演義的世界中。反覆閱讀三國演義多次之後,除了對於羅貫中筆下鋪陳的三國英雄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對於書中透露的人才學和謀略學更是佩服。而葛楚英教授著作的「三國演義與人才學」尤其是其中翹楚。
三國之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當然非曹操莫屬,作者也藉著曹操建立的勳業說明「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的用人哲學。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袁紹和曹操曾經對如何經營未來的事業做過一番討論。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下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用的是據地稱王的舊思維;相對的,曹操說「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指出只要善加運用人才,事業自然會正面成長。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曹操採納了麾下人才諸如荀彧、郭嘉等等,甚至敵方投奔人才許攸提出所有正確的建議,果然成功以弱擋強,創造出統一華北的績業。而相反的,袁紹在運用人才上,犯下所有統帥不應該犯的錯,使的人才內鬨自耗,終於導致自己事業的終結。
說到人才,當然就不能不提諸葛亮。當劉備三顧隆中與諸葛亮會晤的時候,長期以來就有周密思考習慣的他提出了隆中對,協助劉備集團掌握經營方針的SWOT,客觀的分析了劉備的優勢(Strength)、缺點(Wee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 Threat)。其實,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也曾經在官渡大戰的前夕提出類似的分析。他們共通的優點是:幫助他們經營的團體在競爭劣勢的時候找到未來的經營方向和策略,進一步帶領集團在逆境中力挽狂瀾險中求勝。
此外,諸葛亮的局勢分析和策略規劃更替劉備集團在目前的頹勢到未來的希望中間完成轉型。諸葛亮客觀的思考和論述不僅替集團找到出路,更透過短中長期不同時程的規劃協助集團成長茁壯。從引導孫權投入赤壁之戰、取得荊州作為發展基地、進一步招攬高階及中階經理人才(如龐統、費禕和蔣琬)擴張經營層面、到取得益州、鞏固漢中、更在在彝陵之戰的挫敗後挖掘並培養敵方人才成為己方棟樑(姜維),奠定蜀漢政權54年的基石。諸葛亮還沒有出仕就已經規劃出天下三分的藍圖,在劉備的識人之明和自己鞠躬盡瘁的付出下得到完整實踐;作為出謀劃策的經理人才,諸葛亮的成就無疑是最高層次。
然而,從作者提出的人才事例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表面上積極效忠於服務的群體,事實上卻是導致自己效忠群體衰頹」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是關羽和審配。關羽的例子其實大家都熟,他雖然文武雙全,被任命為荊州太守,卻違背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治國方針,魯莽的拒絕孫權聯姻的提議招致兩面作戰而敗亡。他的死無疑是導致蜀漢政權覆亡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的第一張骨牌。
另外袁紹的謀士審配何嘗不是如此?他在官渡之戰中獻計屢敗曹軍,曾經讓曹操頭痛不已。曹操攻拔冀州的時候,也是他不斷出謀劃策,阻斷了曹軍一波波的進攻。冀州城破之日,他大聲罵著之前出仕袁紹的謀士辛毗,說「就是你們這些爛貨,才使冀州(袁家)破裂」。事實上,幫助曹操想出偷襲烏巢計謀的許攸是他逼走的、袁紹的兒子們(袁譚、袁尚)在袁紹死後爭奪家業是他促成的,他甚至殺盡辛毗全家”激勵”辛毗聯合曹軍奮力攻城。難怪連柏楊在「柏楊版資治通鑑」當中都看不下去,批評真正使袁家破裂的不是別人,正是一臉忠貞人士的審配。
關羽和審配的例子說明了「才能為私慾所乘」,造成利令智昏,失德損才的悲劇;他們效忠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群體,而是為了自己,無論是實質的利益或是個人的名望。其實放眼現在的台灣,透過民主機制的透明,我們不難發現這種例證所在多有。讀史之後,我們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被私慾薰心的人物所利用;透過閱讀,我們也可以鼓勵學生栽培自己,成為真正能夠經世濟民匡正天下,而不是諸葛亮口中「筆下空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人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