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遊覽英國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來到布萊頓,當然不能錯過到英國國王喬治四世苦心經營、極盡奢華的布萊頓行宮一遊。這個充滿濃濃亞洲風情,原本用來做為皇室海邊度假農莊的宮殿,如今不僅成為布萊頓市的地標,更成為帶動城市觀光業發展的火車頭,以及教育普羅大眾的博物館。


        布萊頓行宮仿造印度蒙古帝國宮殿設計的東正面建築風格,融合了英國18世紀的建築特色以及獨特的亞洲風情,也許可以解釋這座獨樹一格宮殿為何如此受到歡迎的原因。事實上,這座海邊行宮剛開始的時候並非如此的金碧輝煌。當喬治還是威爾斯親王的時候,他愛上大他6歲的菲絲赫伯特( M. Fitzherbert )女士;比較嚴重的問題是:這位女士不但是教義嚴格的天主教徒,更是一位寡婦。為了延續這段注定得不到祝福的戀情,當時還只是親王兼攝政王的喬治在1785年秘密結婚並搬到這裡。當他繼位成為英國國王之後,他才為了滿足他舉辦奢華宴會需求對這座農莊做了一翻徹底的擴建,從1815年開始前後花了七年才完工。


        宮殿裡面的華麗璀璨的家飾裝修充滿了非常濃厚的中國風。進入宮殿之後,側翼迴廊上排滿的都是精雕細琢的中國風味家飾,一時之間有讓人以為到了故宮英格蘭分館的錯覺。挑高採光的宴會廳和演奏廳、雕梁畫棟的美麗裝飾、讓人眼花撩亂的金銀餐具、空間遼闊的備膳廳和廚房,不難讓已經瞠目結舌的我們強烈感受到當時夜夜笙歌的無盡奢華。有趣的是,當時18世紀的這些英國設計師從來未曾到過當時的中國;他們創作的泉源憑藉的是當時書籍的記載(馬可波羅遊記)、繪畫的臨摹和曾經到過亞洲的船員和水手的轉述。


        到了二樓,我們在曾經是卡洛琳公主專屬的茶室享用簡樸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濃郁撲鼻的茶香,搭配上可口的麥香麵包和奶油,即使只是非常簡單的餐點,我們已經深刻體驗只有十分鐘皇室享受的幸福。從茶室的陽台往花園看過去,繽紛多彩的滿園春色讓人心情雀躍不已。同樣充滿中國風情,採光通風設計一流的威廉親王寢室讓人覺得能住在這裡絕對是一種人生享受。


        儘管如此,英國皇室裡還是有人不喜歡這裡;而且此人非常重要,最後決定了這座豪華行宮的命運:那就是16歲繼位成為英國女王的維多利亞。參觀她的寢室就知道她為什麼不喜歡這裡了:採光差、通風差、甚至從窗戶望出去看不到海。宮殿裡的奢華鋪張的氣氛已經讓喜歡樸實簡約生活的她有點不敢苟同,1840年代倫敦到布萊頓鐵路的通車使她的皇室私生活受到嚴重干擾,加上每年因為海風侵蝕而導致支出備增的維修經費,終於使她在1850年決定將這座風光一時的皇家海濱度假中心售出,賣給了布萊頓市。這也是目前為止全英國唯一一座由民間經營管理的英國皇家財產。


        無論如何,當年只有政商名流可以獲邀進入探訪的皇家宮殿,今天我們只要付出學生票一個人6.5鎊的代價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在這裡留下我們的足跡。只可惜,宮殿的一樓是不能照像的,大家想看還是自己來一趟吧!



 





仍然在整修中的宮殿, 據說要看到整修好的全貌非常難得.





因為英格蘭正南方的地理位置, 布萊頓是國內旅行社跟團旅行不會被規畫到的景點, 趁機會多照相吧!


 



英國國王喬治四世, 他一首打理的布萊頓行宮成為今天我們遠道而來的原因之一.  然而, 在其他史學家觀點中, 他並不算一個優秀的國王. 過度沉酖在歡愉的喜慶宴會當中使他中年以後爆肥, 而且幾乎無力掌管國家大事.


 




相較之下, 16歲還是高中生年紀就繼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廣受英國人民的愛戴, 喜歡簡約樸實生活, 對婚姻伴侶忠誠, 為國舉才任用賢能公正人士, 節制自己權力等等原因都是關鍵.


 




維多利亞女王年輕時曾經住過的房間. 好厚的床墊呀!! 讓我想到一個測試公主的童話故事...


 



維多利亞女王的房間採光有限, 窗外視野也不好.


 




中國風味的家具, 這是博物館裡陳列的有錢人家具, 皇宮裡的比這裡豪華何止百倍!!


 




威廉親王曾經住過的房間, 牆上的壁紙壁飾, 甚至家具都是濃濃中國風情.


 





這些18世紀浪漫唯美的中國風味擺飾複製品告訴我們一句真理: 也許多一分距離, 就多一分朦朧的美感.


 




真的很漂亮的房間!! 華麗中帶著優雅的氣質.



 




曾經是公主專用的茶室, 這裡服務的先生非常彬彬有禮, 讓我們不想點茶點都很難.


 




因為預算限制, 我們只點了一份非常樸實簡約的Twinings英式下午茶加白麵包...2鎊. 味道卻不錯.


 




當時就注重採光兼主題呈現的設計.


 



 最後在充滿印度風的宮殿門口說 掰掰!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就像墾丁之於台灣,有英格蘭墾丁之稱的布萊頓早就讓我們耳聞已久;不過推薦我們前來一遊的朋友們也提醒天氣的狀況非常重要。除了要先查好當天的氣象預報,最好等一個無風無雨;萬里無雲的晴朗天氣。不幸的是,今年復活節英格蘭的天氣詭譎多變,甚至飄起了四月雪,不良的天候總是讓我們裹足於行。等了很久,終於等到一個美麗的晴天。早上起了個大早,臨時到火車站買了當天往返的火車票(day return)就出發囉!


        自從18世紀海水療法的論點得到Richard Russell教授發展之後,這個最靠近倫敦的英格蘭東南海岸漁村搖身一變蛻變成英國首屈一指的海濱度假勝地。濃濃的歡愉休閒氣息不僅吸引了無數英格蘭民眾,更吸引了時年23歲的德裔威爾斯親王喬治。喬治買下了一個在這裡靠近海邊的農莊,並長年住在這裡;剛剛搬到這裡的時候因為困窘的財務,喬治並沒有機會過優渥的生活。然而,隨著布萊頓城鎮成為休閒渡假中心商業的進一步發展,精於經營的喬治終於有能力漸漸將原本不大的農莊擴大裝修成為一座皇室的海濱行宮,並且使這座豪華的宮殿成為布萊頓政商名流的社交中心。如今,這個保存良好濃濃亞洲風情的宮殿仍然吸引每年數以百萬記的遊客前來參觀。


        除了布萊頓行宮(Royal Pavilion)之外,滿溢著歡樂氣氛,矗立在金黃色海岸的皇宮碼頭(Royal Pier)也是此行不可或缺的景點。這座建於1899年典型維多利亞晚期風格的碼頭,遠遠的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白色基座的建構,平行沿著遠方海岸線向無邊無際的遼闊大海伸展,和湛藍色的晴空以及青綠色的海水相映成趣。色調繽紛的洋傘像雨後蘑菇似的,三三兩兩的在海邊的遊憩休閒區撐起;遊人如織的穿梭在成排的商店街道當中。除了氣溫的差異,這裡和墾丁比起來儘管少了一點能恣意接近海水弄潮的快樂,卻也多了一點附庸風雅的脫俗。攝氏15度無風的清爽氛圍,更是讓我們可以擺脫台灣動輒30度以上烤箱海岸的昏眩不適,而盡情享受在海濱的各項活動。沿著木造搭建的皇宮碼頭在這裡悠閒的慢步,感受著道地英格蘭南方的獨特人文風情,群鷗漫飛的美麗景色不時在身邊交映,大口呼吸新鮮完全沒受到摩托車汙染的空氣,沁涼的海風不時的吹拂,在在讓我們的腳步因而輕快飛揚,身心完全充滿了令人心曠神怡的感受。


        也許正是因為獨到的浪漫人文景緻,布萊頓這裡的人文風情也是獨樹一格。在台灣,大家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在這裡,就連最怕曬黑的台式美女也會對陽光張開雙臂。草地上、公園裡,到處充滿著抓住霎那春光的旅人。在有名的巷道區(The Lanes)漫遊,最受歡迎的戶外向陽的位置總是人滿為患。在海灘上漫步,總是不乏當地正在享受陽光當地民眾向我們親切的招呼。在布萊頓的艷陽下,明媚的春光感染了每一個就算只是信步經過的過客!


 



 



布萊頓行宮花園景色, 和閒來無事享受陽光的路人ABCD...


 



恩, 真的很漂亮!!


 



才到開放時間, 就已經有很多人排隊等著進場...


 



美麗的海灘景色, 雖然沒有弄潮的狂歡, 卻也有種脫俗的寧靜.


 



陽光下的布萊頓海灘.


 



剛剛散步過的步道下居然是商店街!!


 



還是有點冷, 要玩水等下一次吧!!


 



海灘上享受陽光和午餐的遊客.


 



我記得這玩意兒墾丁也有.


 



遊客如織的皇家碼頭.


 



光是走馬看花逛這個碼頭就花了我們將近半個小時.


 



碼頭上典雅的維多利亞餐廳.


 



相信算命嗎? 也許塔羅牌可以為妳指點迷津唷...


 





街上的哈哈餐廳.


 




維多利亞附近的噴水池!


 




美麗的公園和綠地.


 




非常獨特的建築設計.


 




壯觀的鳥群和餵鳥婦人. 她甚至還警告我們這些觀光客不要走進嚇壞她的鳥兒們. 人不如鳥的布萊頓版呀!!


 




陽光下的用餐廣場, 不禁讓我想到一幅名畫. 廣場旁邊有街頭藝人在賣力表演.


喬治王時期的經典小鎮還有我們之前去過的巴斯(Bath), 大家不妨看看我們之前的遊歷唷!!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到英國之後,最不能適應的就是吃的問題。英國人對於吃的不重視是遠近馳名的,所以全部是油炸製成的Fish & Chip才會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名菜。對於相當重視吃的我們台灣同學而言,不能吃到家鄉味就算了,在這裡想吃到台灣隨手可得的日本料理更是難上加難;有時候東西不見得好吃,看到驚人的收費更會讓人欲哭無淚。然而,昨天我們去布萊頓(Brighton)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得一家日本料理店POMPOKO卻讓我們之前對英格蘭這裡的日本料理完全改觀。


        一走進這家外表其貌不揚的小小日本料理店,就被店內溫馨的裝飾深深吸引,不禁讓我們回想到在日劇裡常常出現的日本料理小店佈景。負責接待的店員親切溫暖的問候,更是傳承了謙恭有禮的日式文化精隨。一目瞭然點菜容易的菜單、半開放式廚房飄出來的酒菜香、豬牛雞肉甚至豆腐餃子和玉米濃湯一應俱全的東方風味料理,讓飢腸轆轆的異鄉遊子留下了齒頰留香的滿滿感動。通常,我們會在背包裡準備沉甸甸應付一日遊所需的水果乾糧,用來應付吃不起午餐的尷尬。然而,今天在布萊頓和這家日式料理店的不期而遇,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把這些遠足食物原封不動千里迢迢的背回去。更令人感動的是:不凡的料理卻有著平實的價位;從3.9鎊到4.6鎊價格左右的一道道日本料理,讓我們感動著享受完午餐之後又來光顧晚餐。


        午餐吃的是豬排洞飯和芝麻牛肉飯。現炸的新鮮豬排,搭配上酸酸甜甜的日式沙拉,清新爽口的飽足感讓人回味再三。芝麻牛肉飯由新鮮的片牛肉加上青椒和洋蔥,均衡的口感讓吃一頓午餐有著欣賞藝術品的感動,搭配上濃稠的日式玉米濃湯,更讓我們品嚐到田野青蔬收穫的喜悅。晚上的料理是在半飽不餓的情況下吃的;牛肉烏龍湯麵的湯頭喝得出來是長時間熬煮的精粹,麵條適中的香Q彈牙,搭配著燉煮精細牛肉和切絲青蔥的香甜,讓我們覺得漏掉任何一口都是不可原諒的浪費。滿滿舖著特製醬汁快炒新鮮雞肉和青椒的日式雞肉飯,更讓我們吃的每一口都是滿溢的滿足。這兩餐的滿意程度是:現在只要肚子一感覺餓,就會開始怨嘆這家餐館為什麼沒有開在附近的街角?


        真的是行行出狀元;我們相信中午絡繹不絕,和晚餐時段把飯館水洩不通的用餐食客們也有如此深刻的體驗。這家餐廳經營的努力和用心,是我們造訪布萊頓意外,也是最值得的收穫之一。


 



重點除了飢腸轆轆的Amy, 還有後面的溫馨陳設, 沒想到在英國也能體會這種道地的日本風情.


 



日式豬排飯, 注重美感的擺盤加上酸甜爽口的感覺, 讓人有恍如置身天堂的幸福體會! 好吃指數!!


 


 



芝麻牛肉飯加上玉米濃湯, 美妙的滋味只有吃到的人才能形容. 好吃指數!!


 




每一口都是滿滿的感動呀!!


 



晚上吃的日式牛肉烏龍麵, 香Q爽口的麵條搭配上特製醬汁熬煮的牛肉片, 伴隨著切細的蔥條和精燉的湯汁, 美味在口中滿溢! 好吃指數已經破表! !!!


 



也相當可口的日式雞肉飯, 可惜味道鹹了一點點, 但是仍然得到我們評價的好吃!


 




沒時間等我照相拚命吃的Amy! 她身後的阿多仔已經在說明天再來了, 我的身邊還有兩個人站著. All we can say is "sorry"!


 




推陳出新研發新的菜單!





很方便一目瞭然的點菜方式! 只要說 The  number of the dish就好了.






外觀上絲毫不起眼, 但是用餐客人已經從樓上排到走道上, 還有人外帶到公園野餐唷!!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們這一趟是跟著學校學生會所主辦的活動來的。這樣的交流活動一個月會有一次。票價感覺上滿划算的。一個人15.5鎊,含參觀學院的入門費。然而,也許是物價節節高漲的關係,感覺上服務越來越縮水了。上一次到康橋,我們還進去看三一和國王學院,這一次只有在外觀上看到基督學院和進入新學院參觀。真是美中不足呀。


        新學院(New College)是個建構在牛津古城牆旁邊的教育單位,成立於西元1379年;可見這個名詞只是相對而言,並非絕對的意涵。說來有趣,當時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因為黑死病盛行而短缺的神職人員。而成立這個學院的基督教主教不是別人,正是來自溫徹斯特(Winchester)的威廉。在溫徹斯特勢力最大的14世紀時期,溫徹斯特基督教會擁有牛津六分之一的土地。走在新學院一點也不新的史蹟校舍,我們不禁讚嘆英國建築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紮實功法。新學院的禮拜堂外觀更是酷似溫徹斯特大教堂,如今成為學生用餐休息的地方。然而,也正因為是六百年前古蹟的關係,禮拜堂的採光和通風不見的符合現代人理想需求;前一陣子牛津大學才剛剛花大筆鈔票整修,現在的暖氣是從禮拜堂腳下的地板供應。禮拜堂角落裡,一架據說是世界最早的鋼琴之一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禮拜堂的彩繪玻璃雖然沒有像康橋國王學院的如此壯觀,但式典雅樸素的風格也讓人見識到當年基督教會曾經風光一時的財勢。


        基督學院則是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創立於1525年,共有101名學生,最早的目的是為了培訓主教。所以比培育教士的其他學院相較,基督學院的學術要求更高;也正因為如此,英國近兩百年來有16位首相出身於這裡,可以說是英國的首相訓練所。最近這裡很紅,因為電影哈利波特就是在這裡的禮拜堂取景。因為禮拜堂的大小無法符合電影取景的需求,所以只好用電腦的複製貼上的特效處理。基督學院的中庭,是激發當年在這裡教書的數學講師路易斯卡羅爾寫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地方。據說當年他經常和院長的女兒Alice在這個中庭玩,看著Alice追逐穿越庭院草地的小白兔而激發出靈感。兔子真的是創造人文薈萃氣氛的靈感呀!一樣是兔子,凱羅爾寫出愛麗絲夢遊仙境,波特小姐因而創造出彼得兔,日本同學創造出監獄兔,我們想到的可能只有三杯兔抓兔子吧!


        逛著逛著時間也差不多了,也到了該踏上歸途的時候。神奇的是,總覺得來了這兩次還是不夠。下次還是想再來呢!


 



解說員告訴我們今年牛津一共有57個台灣學生, 聽完之後... Amy露出一副想睡模樣. 我們財力不足呀!


 




看起來真的很像溫徹斯特的教堂...






遠眺基督學院, 解說員Brian典型英國紳士裝扮.


 




歷任主教


 




風格獨具的禮拜堂彩繪玻璃窗.


 




模仿威尼斯廣場的嘆息橋.


 




電影哈利波特的拍攝場景. (感謝Vicky和Stanley同學提供照片)


 




教會當然不能和國王相提並論...




中世紀開始就屹立於此的牛津古城牆.


 




造價昂貴的古代管風琴, 石頭做的.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星期六,我們的加拿大鄰居和我們一起再去牛津玩了一次。周末的三月天,牛津街頭熙嚷的人群讓我們再度見識到這個融合商業及人文氣息的學術重鎮,如何從一個平凡河川的渡口小鎮,蛻變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文化中心。自從西元1167年,第一個來自法國的學者建立了這個英語系國家第一所大學開始,牛津果如其名,在世界的學術研究上扮演了執牛耳的角色。


        漫步在初春的牛津街頭,最能感受到的是英國人對於保存歷史文化的用心。從12世紀開始營造的古老建築物,不但沒有受到市街改造的影響而被摧毀,市街改造反而都依照古城鎮原有的規模做規劃或修改。新添加的建築風格,也充分融合在原本存在的文化價值中。其實不只在牛津,所有英國的城鎮幾乎都是如此。對原本文化和歷史存在價值的尊重,反映在市鎮經營規劃的結果,就是處處都是古蹟巡禮驚喜。因此,剛來到這裡的台灣同學,對越舊的反而越貴這種英式價值觀感到不可思議。對英國朋友而言,保存越久的東西價值就越高。


        不經的撇頭一看,那坐矗立在街角,維多利亞時代造型獨特的酒吧,隨便也經歷了百年滄桑。另外一個角落的小酒館,曾經見證過英國內戰時期,效忠英王查理一世擁王派部隊的運籌帷幄。我們剛剛經過基督學院的草地,正是激發該學院數學系教授兼理論師路易斯凱羅爾150年前寫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優雅庭園。High Street的街道上,矗立著13世紀就開始俯瞰牛津市街的聖母教堂,前面璀璨綻放的櫻花吸引了無數觀光客的目光。古典的不露天市場、優雅的咖啡店、斑駁的塔樓、優雅的巷弄,堆疊著數百年歷史的街頭讓我們忍不住一再回頭探望。


        建築的營造也許只是一時的,人文氣息的培養卻需要好幾個世代一貫的經營。英國人對理念的堅持,就像典雅巷弄咖啡店裡傳出來的咖啡香;繞樑三日,餘味不絕。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是成就英式文明的重要關鍵。



 




好一個櫻花綻放的三月天!


 




看起來像溫布敦球場的草地又來囉!


 





古色古香的牛津街頭.


 




非常有特色的酒吧建築.


 




我們和鄰居在溫馨可愛的小酒吧前合影留念...


 




這應該是最早期的讀書會吧!


 




這就是激發凱羅爾寫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草地.


 




大學學院, 創立於13世紀.


 




壯觀的側門, 一體成型的設計吸引我們的目光.


 




中世紀就留下來的城牆, 如今儘管爬滿了藤蔓, 卻也隨著都市發展保留下來.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讚嘆完金碧輝煌的國王學院之後,我們向北走不到一百步,來到數百年來作育英才無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亨利八世驕傲的站在門樓上透露著的微笑,歡迎我們前來見證百年來英國汲汲營營投注教育的專注及努力。


        三一學院的創建過程充滿濃濃的浪漫人文氣質。西元1546年,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正在如火如荼的解散全英國境內的天主教修道院和教堂,並沒收天主教教會的財產。向來是宗教學術聖地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眼看大禍即將臨頭,趕快透過關說(use their contacts)連絡上亨利八世的第六任老婆凱薩琳,成功說服亨利八世:不但不處分這裡的教堂和修道院,反而透過合併其他教會資產,成立一所新的學院,就是三一學院。正因為如此,結合多達八間教會資產成立的三一學院成為牛津劍橋大學系統(Oxbridge)最大最富有的學院。如今,三一學院負責教育660個大學生,430個研究生,以及160個學術研究人員;成功為英格蘭培育出31個諾貝爾獎得主,在全球的教育、教學和研究上扮演著執牛耳的角色。身為都鐸王朝重要的指標性政治人物,聽從老婆諫言誤打誤撞創立三一學院的亨利八世,意外的在英國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一學院培育出來的人才有多少呢?我們先從數學大師巴羅(Isaac Barrow)說起。他出生於倫敦,在劍橋大學完成學業之後,將畢生精力投注在數學理論的計算及研究,發展出新的計算切線(tangent)的方法,對後來線性代數和微積分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此外,他也發展出薄鏡片的幾種特性,簡化了笛卡兒對彩虹的解釋。前者對於發展出眼鏡,延長技術性工匠專業生涯,促進工業革命進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巴羅後來成為劍橋大學教授,創建三一學院圖書館,並擔任三一學院的院長。


        然而,巴羅對世界最大的影響之一,是他教育了一位人類文明史上的曠世奇才----牛頓(Isaac Newton)。牛頓對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發展理論、自然哲學的偉大貢獻,使他受到後世無限的景仰,甚至被尊稱為科學之父(father of science)。他研究的萬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ation)和三條運動定律(Three Laws of Motion)奠定了古典機械學以及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在光學(optics)上,他發明了折射式的望遠鏡,並藉由觀察稜鏡折射白光發展出顏色光譜理論。儘管有一段不如意的童年,18歲進入三一學院就讀,並致力於課業的他,在四年之後的1665年發展出二項式定理,做為後來激發數學微積分發展的開端。儘管被科學界公認為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牛頓在三一學院留下的有形資產只有一棵據稱砸到他蘋果樹的後代。


        除了科學,三一學院也培養出一位非常優秀的英國文學作家,但尼生(Alfred Tennyson)。出生於書香世家的牧師家庭,但尼生在19歲時的1828年進入三一學院就讀,參加社團活動並結交好友,除了閱讀之外也延續他專注創作的習慣。隔年,他的創作就贏得劍橋大學校長金牌獎(Chancellor’s Gold Medal)。他的詩作廣泛採擷了中世紀傳奇,古典神話,以及從自然觀察而得到的靈感,充滿了童話般美麗的聯想以及優美自然的旋律,充分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浪漫唯美的人文風格,以及身為19世紀人文作家面對工業科技發展的內心掙扎,成功滿足了藝術創作與文學市場的需求。維多利亞女王非常喜歡他的作品,甚至在1884年於威特島(Isle of Wight;我們班Lee同學就住在那裏)賜予但尼生男爵的爵位,他同時也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與爵位的作家。


        如果你看過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這部影集,你應該會對劇中女主角(Anne Shirley )一開始在樹林裡吟誦的夏洛特淑女(The Lady of Shallot )這首詩,和她童年喜歡攬鏡自照自言自語的怪異行徑留下深刻印象。這首詩就是但尼生的創作,Anne 的所作所為都是模仿夏洛特淑女的行徑。後來,Anne把自己放在小木舟裡面順水漂流而下,也是模仿詩裡面的情節。只不過詩集中的夏洛特淑女因此香消玉殞,但尼生因此引飽受批評;Anne卻幸運的被未來的老公救起,清秀佳人影集也大受歡迎。看來,文學創作和現實生活總是有一段距離的呀!


        在餘暉中靜靜的欣賞三一學院的中庭是非常愜意的享受,可惜我們在西下夕陽照耀下逐漸拉長身影告訴我們:該是踏上歸途的時候了。國家的興盛取決於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取決於對教育的投資。看看英國對教育的投注和對未來展望的遠見,回頭對照台灣教育部整天忙著改名和訂定民眾分配營養午餐廚餘公約的枝微末節。英國的陽光再燦爛,都無法驅走我們內心深處的寒冷。


 




陽光普照的英國三一學院中庭.


 



三一學院禮拜堂的鐘樓.


 



三一學院培養出來的古聖先賢. 可惜沒有太多時間逐一認識.


 




牛頓的老師, 英國數學大師巴羅. 英年早逝而且未婚.


 




正在禮拜堂練唱的唱詩班學生社團.


 




科學之父牛頓, 在他身後的一大片牆上列著的是在兩次大戰中為國捐軀的三一學院畢業生.


 




美麗的三一學院大中庭. 我們踩在牛頓, 但尼生, 巴羅曾經駐足的地方!


 





但尼生, 他創作的夏洛特淑女影響了Anne, Anne又影響了我. 呵呵!




終於知道為什磨英國人喜歡曬太陽. 來英國之後我自己也很喜歡.




  網羅天下英才, 亨利八世既意外又驕傲的時刻.


 



英國對教育的遠見, 重視和投入絕對值得我們效法!


 


有興趣的格友還可以參考以下資料唷:


關於但尼生: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Tennyson


關於巴羅: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Barrow


關於劍橋三一學院歷史: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nity_College%2C_Cambridge#History


關於牛頓: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Newton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到康橋,當然不能錯過劍橋大學最負盛名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和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這兩所學院見證了都鐸王朝(Tudors)對英國輝煌的歷史不可磨滅的貢獻。事實上,劍橋大學至今有31所學院,從最早的彼得學院(Peterhouse : 1284)到最新的羅賓森學院(Robinson : 1979)為止,幾乎所有的學院都以一個四方型的草坪中庭廣場(courts)為中心向四周發展禮拜堂、圖書館、宿舍和餐廳、行政中心等等建築,見證這個在康河河畔人文薈萃之地的六百年歷史。


        國王學院是1441年,當時英格蘭20歲信仰虔誠的國王亨利六世所成立,歷經英國薔薇戰爭(The Wars of the Roses)的洗禮,耗費了70年才完工。亨利六世也同時成立伊頓中學(Eton School),儘管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收養並教育貧苦無依又有上進心的可憐小孩,但是目前她已經變成全世界收費最昂貴的明星學校之一,近代許多的英國首相都畢業於此。早期,國王學院只接受來自伊頓中學的學生,就向建中可以直升台大一樣。


        一走進國王學院,就被茵茵綠草皮覆蓋的美麗中庭所吸引,深綠淺綠交織的協調畫面不禁讓我們想起英國溫布敦的網球場。有趣的是,歷史上第一座網球場(tennis court)正是興建於亨利六世統治英格蘭的1459年。既然禮拜堂是組成學院不可或缺的建築要素,信仰虔誠的亨利六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崇敬上帝的大好良機;國王欽定長88公尺(289 feet),寬12公尺(40 feet)及高29公尺(94 feet)的建築體積,使他成為康橋最雄偉壯觀的建築物。在1642年英國內戰期間,劍橋大學畢業生克倫威爾(Olive Cromwell)曾經率領軍隊在禮拜堂內住紮。嚴明的軍紀使得這個當時已是百年古蹟沒有受到絲毫的破壞,也使他得以擊敗以牛津為根據地的英王查理一世,贏得內戰勝利,並成立英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的共和國體制。


        禮拜堂裡面16世紀壯觀美麗的彩繪玻璃、精細雕琢的詩班席木工、鬼斧神工的天花板設計,和華麗莊嚴的都鐸式屏隔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每一扇彩繪玻璃分成上下兩部分,畫的都是聖經故事;上面是新約聖經,下面是舊約聖經的故事。我們聽到的解說當中,就有看到明智的索羅門王仲裁兩個婦人爭奪小孩所有權的故事;奇特的是,看彩繪玻璃故事的順序和在台灣看漫畫的順序剛好相反。在二次世界大戰開打之前,劍橋大學奉命將所有的玻璃窗拆卸下來以防德軍轟炸損失,戰後花了三年才將所有數以萬計的彩繪玻璃片重新裝併回去。禮拜堂是如此充滿傳奇,所以為了紀念居功厥偉的亨利六世,中庭廣場的正中間立有一座完成於1879年的雕像供大家瞻仰。


        最後當然不能不提國王學院的後庭(Backs);她是個以康河河岸為背景設計的英式典雅庭園。我們造訪的當時正是悠閒的午後時分,筆直的河岸穿過青翠交織的綠野,倒映著雄偉的古蹟建築,和蔚藍的無垠晴空。群鴨不時的鼓譟,在康河裡撐篙的,和在庭園裡漫步的遊客川流不息的拜訪,使的這片春天的原野時時刻刻充滿盎然生機。



 



非常專業的英文解說, 我居然能聽懂絕大部分, 背景知識應該有絕大的關係.


 





彩繪玻璃訴說著偉大的聖經故事, 要從右下角開始看起, 終點是左上角.







壯觀的國王學院禮拜堂


 



橋的這一側是學生宿舍, 他們就直接住在有300年以上歷史個古蹟裡.


 



美裡的草地和建築, 令人想到溫布敦漂亮的網球場.


 



用大把英鎊堆砌起來的詩班席, 天花板和彩繪玻璃窗. 用財富榮耀信仰的虔誠.


 



亨利六世看著美麗的國王學院庭院, 應該很有成就感吧!


 



恬雅寧靜的康橋田園風光.


 



能想像這些天花板如何製做的嗎?


 




哇, 每天在這裡念書心情一定很好!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羅馬時代開始,康橋就是一個重要的城鎮,因為羅馬人開始在康河(River Cam)上築橋而得名,同時也是康河上的第一個可供船隻航行的點。西元1209年,有一群原本是牛津大學的學生,因為宗教上的爭執在校內爆發流血爭端,之後脫離牛津大學而到達這裡,劍橋大學因此而設立,而康橋也因此從一個富庶的英格蘭農業中心,蛻變成為一個富有文藝氣息的學術重鎮。


 



     一大早從南安普敦驅車前來,光是單程的車程已經花費三個半小時,一想到回去還要再坐三個半小時,不禁讓人覺得屁股發麻。然而,當我們漫步在充滿人文氣息的優雅街道,貼近康橋的胸膛,欣賞她幾個世紀以來累積的人文之美時,所有的舟車勞頓,都已經隨著一聲聲的驚嘆煙消雲散。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交易熱絡的康橋市中心市集廣場。如織的遊客,讓擺攤的店家忙碌不已。繞過市中心雄偉的聖母教堂,重遊五個月前曾經在上面用餐的教堂草地,草地當中古聖先賢的墓碑仍讓人不禁發出思古之幽情。草地依然青翠,只是當初在此用餐的遊人們早已消失無蹤。在一位難求的餐廳用餐,康橋的可口料理滿足我們挑剔的味蕾,同時驚覺要付這裡昂貴物價的帳單高度, 居然和歷史堆陳的古蹟建築一樣雄偉。




    


        踩在見證歷史足跡的鵝卵圓石石板路上,我們沉浸在街道兩旁古色古香、精雕細琢歷史建築物熱情的歡迎氣氛之中。熙熙攘攘的遊客,或成排穿梭在狹窄的巷弄之間,或稱篙泛遊在青青的康河之上,或優閒的惝徉在春意交織的茵茵河岸旁,或輕鬆的垂釣於波光粼粼的康河綠波之中。蔚藍如洗的晴澈天空,潔白無瑕的朵朵白雲,翠青交織的鵝絨草坪,棕黃相間的歷史古蹟,勾勒出初春時分康橋的朝氣蓬勃。迎著陽光,我們的心情和思緒也隨著美好愉悅的氣氛昂揚。


 


 



在照相的時候一架飛機剛好畫過天際, 康橋見證了人類文明發展幾百年.


 




有四百年歷史的鐘塔.


 




 




謝謝Sophia同學幫我們照像.





基督聖體學院超美麗的中庭, 可惜進去要另外收費.


 





19世紀的國王學院哥德式門樓. 國王學院歷經700國家的戮力經營, 才有今天的規模.


 



基督聖體學院精雕細琢的正面門樓.


 




處處垂楊, 粼粼舟波.


 




俯瞰明媚的康河.


 




愜意的徜徉在綠野舟波之間, 再多的煩憂也煙消雲散.


 



悠閒的垂釣風光, 真想體會一下住在康河河畔的感受!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巴斯,一個神秘而美麗的英格蘭山城,因為羅馬人開發天然湧出的氣泡溫泉成為浴池而得名。依著附近綿延起伏的山陵,和蜿蜒曲折的雅雯(Avon)河谷,還沒到巴斯,我們已經被火車軌道旁寧靜純樸的薩克遜鄉村風光所吸引。層巒疊翠的遠方山景,棕黃橙綠的山邊田野,紅瓦白牆的英式莊園,交織出冬天英格蘭西部獨樹一格的美麗彩繪。


     我們到訪的時候正是巴斯雲霧繚繞的季節,從山林中飄逸出來的雲霧,氤氳環繞在整個雕飾華麗的市區;即使輕輕遮掩,雲白色的紗巾也無法隱匿她氣質出眾的美。在圓樸石地板上漫步,我們更好奇的想揭開她充滿神秘的面紗。


     羅馬時代開發的浴池文明並沒有使這個山城因此風光太久。中世紀之後,浴池蒙塵成為廢墟,而支撐這個山城經濟體系的力量只剩下天主教修道院,和附近農莊出產的羊毛類產品。然而,18世紀之後幾位傑出的經營人才,包括規劃城市藝文活動的納許(Nash),設計古典皇家新月樓和圓環屋群的伍德父子(Woods),使的這座依山而建小城市,搖身一變成為歐洲優美的溫泉觀光勝地。從喬治王時期開始獨領風騷的建築風格,也使的越來越多的文人騷客、富商名流等上流社會人士選擇此地做為首屈一指的度假娛樂中心。英國的文學作家珍奧斯丁,在這裡旅居的時候完成了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諾桑節修道院(Northanger Abbey)等等以描寫喬治王時代背景為主的上層階級生活。


     巴斯浴池現在已經不再供給一般大眾做為泡湯和使用蒸氣浴的功能。然而,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這個景點仍然吸引了無數的國際觀光客前來尋幽訪勝。和巴斯浴池比鄰而立的是英國西薩克遜一帶有名的巴斯修道院(Bath Abbey)。修道院正門兩側的石柱,匠心獨具雕刻著天使們攀爬雅各的天梯(Jacob’s Ladder)通往天堂的景象,提醒世人們向上提升的辛苦,和向下沉淪的迅速。


     沿著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往上走,我們欣賞著英國喬治王時期風雅古典的建築風格。不像維多利亞時代的繽紛華麗,受到歐陸古典主義影響的建築形式反映著當時人們對美覺欣賞的省思。仿希臘雅典神殿風格的圓型廊柱,重點局部的窗紋雕飾,烘托出以橙蜜色當地砂岩建構建築主體的優雅之美。最有名的代表建築物是圓環屋群,以及有名的,號稱英國最高貴街道的,有著半圓型優雅圓弧切面的皇家新月樓。隱身在雲霧飄渺氣氛裡的山城,仍舊沒辦法遮掩她與眾不同的光華。


     這裡不能不提英國的喬治王們。英國自從選帝法公布之後,明訂天主教徒不得成為英國國王,以免血腥瑪麗的夢靨再度上演。當1714年安女王駕崩又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時,英國國會按照法律宣布遠在德國,有繼承權的清教徒(Protestant)喬治一世成為英國國王。然而,這位德國人英王並不會說英語,登基之後對於治理這個國家心有餘而力不足,乾脆把統治大權託付給國會選出來的領袖----閣揆。Robert Walpole因此就任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首相(Prime Minister),由一群精英組成施政團隊治理國家的內閣制也因此開端。從那時起,英國皇室也從統治國家的基石,變成吸引觀光客的磁鐵。


     往亞雯河畔走去,我們探訪非常具有特色,橫跨巴斯亞雯河兩岸的普特尼橋(Pulteney Bridge)。這座建築於1774年的古蹟儘管歷經滄桑,她融合山光水色的本質仍然使人眼睛為之一亮。儘管是一座橋梁,橋上的兩側卻並列著兩排一樣古樸的商店。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到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沒想到當年中國宋朝的繁榮昌盛,居然會在千萬里之外的巴斯山城這裡重演。從橋側的遊行廣場步道向下游望去,青綠色的潺潺溪水,在渹渹浪濤中滾滾向東而逝,白茫茫的雲霧舖天蓋地瀰漫而來,唯有幾株墨綠色的冬青樹梢孤挺在一片迷濛當中,呈現出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溫柔婉約。在這種靈氣逼人的氣氛下,我們居然醞釀出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的確,要不是優秀的規劃設計人才群策群力,當地居民克盡職責的貢獻付出,這個儘管麗質天生的山野小城,如何能在競爭激烈的觀光業當中脫穎而出呢?


     聽著細雨飄落在石板街道上的滴答聲,我們踩著滿載收穫的厚重腳步。數代前人們辛苦耕耘努力的身影也許已經不復見了,因為知性之旅而充滿的喜悅,卻仍然清晰的記得。


 



冬天的河濱廣場公園, 儘管一片蕭索, 遊人如織依舊.


 


 


 




巴斯浴池的正門樓, 其實是十九世紀的建築


 



壯觀的巴斯修道院, 正門兩側的雅各天梯雕塑是她的特色


 



面向市區的修道院, 提供精確的報時功能.


 



普特尼橋上的經典店鋪之一, 當時在橋上的建築物不需要課房屋稅, 所以省稅!


 




橋上的商店街其實是一整排, 有沒有想到清明上河圖上的經濟榮光?


 




屋緣上精雕細琢的雕刻, 搭配上希臘神殿式的圓柱, 典雅的美難以形容.

 



 


皇家新月樓群屋之一




皇家新月樓之二, 部分房屋在二戰期間曾受德軍飛機轟炸損毀, 後來重建, 看起來較新.


 




皇家新月樓之三, 新月是因為是朝向南面的半圓形.


 




普特尼橋的另一側


 



壯觀的河濱景色, 遠方的雲霧飄緲更顯詩情畫意.


 




雄偉的普特尼橋和連帶建築.


 



典型喬治王時期的經典建築物


 




美麗的山城, 一時之間讓我們有置身於九份的錯覺...


 




沒事多喝水, 這裡不收費.


 




典雅美麗的商店街, 規劃的一致性與協調性以及店家們的極高的配合度是成功關鍵.


 




美麗的拱型雕塑門, 其實是五星級飯店的停車場入口.



 




雕梁畫棟: 喬治王時期的建築風格


 




美麗的街角建築, 總是讓人不得不留下讚嘆的目光.


 




拜訪針奧斯丁中心, 她在後面這棟房屋這裡旅居了一段時間, 也是她創作文學的巔峰.


 




十八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茶會, 和飢腸轆轆的現代中下階層觀光客.


 




俯瞰亞雯河的巴斯市集. 就連市場也是古色古香.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寒風呼嘯的冬天,還有甚麼比得上令人通體舒暢,暖呼呼的泡湯享受呢?我們今天來到英格蘭著名的世界文化遺址----羅馬浴池,就是希望能體會一下傳統英式下午----泡湯的樂趣。據說,這個浴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860年。當時有一個患痲瘋病而被驅逐出國境的塞爾特國王發現了這個天然湧出的溫泉,他看到在溫泉裡打滾的豬似乎非常快樂,於是起而效尤,沒想到他的痲瘋病症因此痊癒。從那時起,具有神奇療效的巴斯溫泉傳說不脛而走。


        西元一世紀當羅馬人征服英格蘭和塞爾特人之後,有相當大部分的羅馬人留駐在英格蘭當地,與當地人通婚並建立這裡獨特的社群文化;這個浴池就是當時極端重視衛生的羅馬人所建構的產物。當時,這個浴池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塞爾特水神加羅馬智慧女神Sulis Minerva的神殿,大浴池本身,以及依附在附近的蒸氣浴桑拿室等等公共設交場所。在羅馬人統治的四百年之間,這個浴池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身體微恙的病患,戰場上負傷的士兵,想舒緩疲憊身心的市井小民,想殷勤招待朋友的富商巨賈,和想打通關節的投機主義份子等等,通通聚集在這裡;泡澡、治療、蘇活筋骨、聊天八卦、賭博行賄,樣樣都來。從地底湧出的天然溫泉,源源不絕的注入浴池當中,保持浴池的水溫一直在攝氏46度左右;在標榜蒸氣浴療法的房間旁邊,甚至還有供給當時人們做冷熱交替芬蘭浴的冷水池。如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美麗雕飾的廊柱,別具特色的石材地板,錯縱繁複的桑拿浴室,匠心獨具的高雅神殿,甚至仍在運作良好的儲水池和下水道系統,歷歷見證了羅馬人建築工藝的高超


        然而,在羅馬人從不列顛撤退之後,他們苦心經營的浴池文化不被後來入侵的民族所重視,這樣的大浴池當然也無可倖免的進入蒙塵的黑暗期,甚至成為被埋在地表下的廢墟。一直到中世紀,修道院的僧侶才又重新開發溫泉附近的設施。巴斯城鎮的山明水秀,以及天然溫泉的撫慰人心仍然使得這裡成為文藝復興時期非常重要的觀光勝地,甚至有遠至今日德國的修士從歐洲大陸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得來到這裡朝聖,在18世紀初期安女王拜訪後更是達到巔峰。1870年代,當一群工人在浴池廢墟附近施工的時候,他們不經意的發現,終於使得這個浴池重見天日;有經營頭腦的英國人加速整修相關的周邊設施,使她恢復了往日的美麗輝煌。


        重頭戲來了,要怎麼泡湯呢?原來以現代人的觀點,這裡的水質已經不適合現代的人類在這裡做這種休閒娛樂了,真是掃興。我們一大群來自各國的觀光客只能在寒風中瑟夙,眼睜睜的看著溫暖的泉水呼嚕嚕從池子的一頭冒出來,再呼嚕嚕從另一頭流出去。從頭到尾,只有兩隻超級幸福的鴿子泡在這溫暖又有神奇療效的泉水裡取暖。唉,我們的待遇還真的不如那兩隻鴿子呀。喂,你們差不多也該起來了,醫生說泡湯一次不能超過半小時,我們從一進來就看到你們在裡面泡囉,泡這溫泉不能減肥啦!



 


 






古典優雅的浴池正門口.


 



中間的標誌據說是太陽神阿波羅.  無論如何, 後來成為Bath市的象徵和市徽.


 




邊泡湯, 邊從這裡仰望巴斯大教堂. 真是愜意!


 




從前芬蘭浴的冷泉, 現在的許願池, 好想進去撈一筆...


 




我們的知識全部來自浴池的語音解說.


 




真的好想跳進去, 一定很舒服.


 




俯瞰部分的浴池, 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在智慧女神聖泉淤泥中打撈出來的羅馬時代文物, 距今約有2000年.


 




許個願吧!


 



羅馬時代就建構的下水道, 到現在還運作良好.


 





十九世紀時添加上去的仿羅馬雕塑, 猜猜誰是凱薩吧? 


 



桑拿蒸氣浴室的地下蒸氣通道, 以前上面有鋪設木質地板. 光想像就覺得舒服!


 



具有神奇療效的溫泉水就這樣流近來又流出去, 看在具有商業頭腦的台灣人眼中覺得好可惜.


 




唉! 真是太羨慕了呀! 這兩隻肥鴿大喇喇泡起湯來了...祝你們永浴愛湯呀!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客的Lee開著車帶著我們繼續向西前進,不久就到了威特島水車磨坊(Water Mill)。在蒸氣機出現之前,這個水車磨坊一直扮演著推展威特島農業不可或缺的角色。當時,方圓數十英哩內收成的穀物都要運送到這裡,利用水力推動的磨坊研磨,運用這個磨坊的農夫們就留下收成的一部份做為維護磨坊運作員工們的糧食以為報償。直至今日,觀光客仍要付出一筆門票的費用做為維持這個超過三百年古蹟的基金。然而,幸運的是今天適逢周五,所以不收門票(free entrance)。在水車園區裡,真的見識到了睿智的英國人如何運用天然的地形和水力取代獸力,謀求為更多人群服務的方式。甚至連水車都依照要磨穀物的重量分為大小兩種,以減少水車因為運轉摩擦產生的耗損。這裡甚至也有風車磨坊(Wind Mill),不過從她的大小規模看來,風車磨坊應該只是供觀光客照相的裝飾品而已。


    再往西走就是島的西緣,我們到訪了淡水灣(Freshwater Bay)和針公園(The Needles Park)。夏天時期和冬天時期的景色怡然不同。今天因為天候的關係,我們見識了淡水灣波瀾壯闊,怒濤澎湃的壯麗景致。最後我們終於抵達的是島的西端針公園。針,指的是矗立在英吉利海峽與威特島中間的幾座風化殘留礁嶼。在燈塔尚未被發明並廣泛使用之前,這裡三不五時有船難發生。附近最早的聚落形成的原因,據說是為了撿拾從遇難船隻上四散漂流的貨物以及救援行動。也因為如此,這一帶保留了濃厚的獨特的人文氣息。沿著針公園的步道往島的西端前進,色彩繽紛岩層從海中躍起的壯觀景象令人屏息。英國南端島嶼冬季荒涼的景色,讓我們不禁遙想夏日繽紛的多采多姿。我們會再回來一遊的,可愛的威特島。


 


 



清澈的小小運河


 





磨坊的水從這個閘門流進來


 




經過這裡之後進行分流





非常優雅舒適的英式田園風光






體型已經不如在台灣時壯碩的Lee與我, 他說他想念台灣的食物.


 



寧靜的湖畔, 青綠色的湖水點綴著幾隻水鳥.


 



這裡不是荷蘭唷!


 



很壯觀吧, 據說夏天時這個海灣裡會擠滿船隻.


 



小心, 這些針狀物就是導致船難發生的原因!


 



淡水灣(freshwater bay), 但實際上是海水.


 



這顆礁岩在前年崩落成現在的大小, 崩落時發出的聲音幾里外都聽得到.


 



風有點大, 可是空氣非常新鮮!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威特島位在南安普敦的南邊,是英國的帆船和遊艇之都。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威特島是護衛南安普敦和普茲茅斯這兩個港口非常重要的衛星島嶼,所以從15世紀開始,英格蘭就相當重視威特島的開發,亨利八世甚至以王室的力量協助開發這個面積不算太大的島嶼;他在濱海的地方蓋了一座渡假用的行宮。而開創日不落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夫婿艾伯特親王,則在1855年修築了一座歐斯本府邸,做為王室的海邊度假別墅。島上最有名的活動是一年一度的(Cowes Week),據說在八月初的時候全英國和歐陸的遊艇玩家都會把遊艇開到這裡來進行海上活動,吸引的觀光客會把這裡擠的水洩不通。


        因為威特島四面環海的關係,我們必須搭渡海郵輪。渡海郵輪分成兩種,一種是上面可以搭載車輛的載車遊輪(car ferry),速度比較慢,一趟需要一個小時。另一種是只供給步行乘客(foot passengers)的高速郵輪(high-speed ferry),一趟只要半個小時。當然買日來回票(day return ticket)比較划算,載車遊輪也比較便宜。回程的時候如果想快一點,補差額(upgrade)就可以換搭,非常方便。我們第一次去,甚麼都不知道,反正路長在嘴上;從公車司機,到路上不認識的外地遊客,都會很親切的給我們指引。


        我們的同班同學Lee在我們下船的第一時間就來迎接我們,而且自告奮勇的開車帶我們到島上做英式農村冬季半日遊(因為日照時間短,請大家把半日再自動縮短成原來時間的一半),讓我們備覺島上居民的好客與熱情。Lee住在威特島的Cowes小鎮西半部,這個城鎮因為River Medina而分割成兩半。從我們下渡輪的地方,到他現在住的地方必須再渡過一個叫做浮橋(floating bridge)的渡口。連這個渡口上的渡船都是歷史古蹟,最新的設施服務鎮上居民已經將近一個世紀了。


        接著我們就要體驗傳統英國農村的田園風光囉。首先拜訪的當然是在Gurnard Bay的皇室海濱度假行宮,從亨利八世時期就開始建築,備受皇室成員喜愛;夏天的時候甚至會有特別的慶祝活動。再來Lee就帶著我們就沿著島上的鄉間公路進行環島之旅,讓我們體驗到甚麼叫做當地人才有的私房景點,連路旁不知名的英式小屋都大有來頭。Lee告訴我們說,近幾年因為英國經濟起飛,房地產迅速增值,英國農村興起了一股改建風潮;就是把從前豢養牲畜的穀倉(barn)改建成農村小屋(cottage),當成夏天時度假的別墅。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住宅越古老的越貴。我們隨便在路邊看到一間興建於1807年的穀倉式度假小屋,價值居然超過台幣千萬。


        再往西走,我們來到當地居民公認不可不遊的Wrinkles Street。這裡因為用傳統英式風乾茅草的方式搭建屋頂的建築聚落而著名。清澈的溪水,潺潺流經成排英格蘭古典農村的村舍,蜿蜒地穿過綠肥紅瘦的田園。藤科植物的盎然綠意,盤據在古樸黃棕色的磚牆上,抗議著凜冽冬季陽光早逝的傲慢。黃綠色的楊柳垂映在青青湖畔,清冽的湖水倒映著遠方紅瓦白屋富貴人家的宅邸,而在此避冬的北歐雁鴨怡然自的地在青綠色的湖水上優游。深棕麵包色的茅草屋頂,搭配上鮮奶白色的石牆,再綴飾上拿鐵色的木作房門;這樣的組合,比吃喝上一頓傳統英式風味的下午茶更讓人感到精神振奮。


        行程還沒結束,明天繼續囉!





亨利八世時興建的海邊行宮, 玻璃是最近兩個世紀才裝上去的...




浮橋旁...等一下我們要坐船到對岸..喔...不是,是坐 "橋" 過 河喔!


 




用乾草蓋成的屋頂,從古保留至今,現在已不多見.




這般景色讓我忍不住想唱歌: 我家門前有小河....嘩啦啦!


 




小時候看卡通才會看到的房子...居然出現在眼前...這種感動...讓人興奮得說不出話來!


 





幽靜的鄉間道路!





歷史悠久的教堂!




在海岸邊散步,真愜意!


 




溫馨的小屋隨處可見!


 





這間房舍興建至今剛好滿兩百年,現在可是價值連城呢!(行情播報: 越老的建築,價錢越高喔!)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既然花錢與賺錢是榮耀上帝的最好方式之一,溫徹斯特的聖誕市集就不能免俗。事實上,每年到了這個時候,英國會有一個全國巡迴的市集(National-wide Christmas Market),搭配當地的需要在各個地方展出;所以,儘管看起來有點面熟,實際上還是有些許的差距。


     這個市集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市集中央有一個冰刀滑冰場,而供做滑冰地面真的是雪,只不過是從英格蘭北部運來的。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因素,儘管當天艷陽高照,我們仍然覺得很冷。不過呢,圍個圍巾,戴個裴勇俊式的眼鏡,臉上再打個馬賽克,大家可能以為這裡就是冬季戀歌的拍攝場景了。


     懷抱著一絲希望,我們希望能找到上次在普茲茅斯吃過超好吃的德國豬腳漢堡,而這次我們打算一人吃一個。我們已經吃雞肉一整個星期了,真是已經不知道豬肉吃起來味道如何。可惜,那個攤子似乎還在普茲茅斯,我們只好找另一家德國傳統香腸攤,還得在寒風中瑟夙排了十五分鐘隊。新鮮的德國手工香腸搭配道地的酸菜,夾上軟硬適中的軟麵包,在淋上番茄醬和芥茉醬,味道也超讚;來不及照相就吃光了。德國人料理豬肉實在有一套。


     其他的攤位其實也很有看頭啦。英國手工的陶瓷製品令人讚嘆不已,窗簾布桌巾等等棉織品的品質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賣家傳秘方製作的糕餅店也讓人躍躍欲試。只不過呢,我們都不需要,只好多繞幾圈,趁老闆和買家討價還價的時候訓練一下聽力,這可是免錢的唷!逛著逛著還遇到同班同學,真是有緣哪!


     靠近聖誕節正是英格蘭日照最短的時候,大概四點左右天就漸漸黑了,滿街的聖誕燈飾卻也如此在夜空中大放異彩。蕭蕭的寒風,隨著歡愉的聖誕鈴聲在我們耳畔殷殷的督促著;該是踏上歸途的時候了。



 



整個市集就在教堂南側向陽的位置, 逛街的人很多.





家傳秘方手工果醬


 




製作精美的芳香精油油燈



 



俄羅斯許願娃娃, 我站了很久, 終於確認她們的英文名稱!


 




傳統英國精緻陶瓷杯製品



真巧遇到同學!





沒有德國豬腳就來吃德國香腸吧! 味道一樣美, 價錢一樣貴!


 




咦, 這是班遊嗎?




這就是下雪的理由...


 




賣命表演的街頭藝人, 他真的不會冷...


 



這是街上燈火大放光明的時刻. 天黑了, 大部分的店家也打烊了.


 



美麗的聖誕樹, 祝大家聖誕快樂唷!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徹斯特(Winchester)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古都,距離南安普敦非常近;近到甚麼程度呢?我們今天從學校坐公車,搭火車,到底目的地開始逛街,全程花不到我們半個小時。而我們早就久聞溫徹斯特大名許久,幾乎所有人都推薦我們到溫徹斯特一遊;今天拜訪,總算驗證了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


        溫徹斯特可以說是英格蘭早期歷史的重要城市,見證了兩個時代的興衰。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溫徹斯特就是一個發展農業的重要聚落;而在西元五世紀,羅馬人從英國撤退之後,來自北歐(今天的丹麥)和中歐(今天的德國)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人開始陸陸續續入侵,並在溫徹斯特一帶建立了許多王國;而原本居住在這裡的塞爾特人則被驅趕到今天的蘇格蘭和威爾斯。從西元六世紀那時候開始,溫徹斯特一躍成為這些王國的政治及文化中心,而央格魯薩克遜語也成為今天英語(English)的語言基礎。然而,在掌握英格蘭統治幾個世紀之後,來自法國諾曼第地區的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哈斯丁戰役中擊敗當時英格蘭國王哈洛德而掌控英國;象徵央格魯薩克遜時期的結束,以及法國統治者的降臨。從十一世紀開始,溫徹斯特再因為諾曼人的積極經營興盛繁榮,也見證法語大量進入英文詞彙的過程。圍繞在這個城市周圍,利用水利修築的磨坊和防洪的治水工程,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發揮功能的產物。


        從西元648年,央格魯薩克遜人開始皈依基督教開始建築,而諾曼人在原地繼續增強的溫徹斯特大教堂,當然是我們所有遊客照相機的目標。這個教堂當然也歷經滄桑。在諾曼人苦心經營之下,這個教堂有全英國境內最古老的詩班席,全部的木工雕塑在1308年完成,使的獻聖歌的合唱團更能竭盡所能的唱出天使般的音籟。她也見證了亨利八世時期解散修道院的斑斑血淚,一部份諾曼人建築的修道院因而被毀。二十世紀初期,大教堂的東側因為地下水面上升的關係開始崩塌,而拯救工作似乎因為必須在水平面之下進行而窒礙難行;幸虧一位叫做威廉華克(William Walker)的潛水夫從19061911年每天工作六小時,把水泥袋放到快要坍塌的牆面下方,才終於使這座古蹟轉危為安。


        今天,所有的歷史已經隨著科技進步,聽起來不再像是遙不可及的傳奇。我們也可以放心的在這個古蹟的四周圍進行活動,而不再擔憂今天我們的放肆,會造成明天他們維修古蹟的負擔。歡樂的聖誕市集正在大教堂的周圍快樂的進行,城市樂儀隊的聖誕樂聲正在讚頌著陽光普照的美麗天候;來自全國各地的攤商,正竭盡全力的使他們販賣的貨品發揮到最高的價值。當然觀光客們也不會吝於展示他們蓄積已久的財力,貨幣毫無阻礙的流動正是上天顯現的神蹟。逛著逛著,肚子咕嚕咕嚕叫了。讚美主!請把德國香腸麵包遞過來!哈雷路亞!


 



在教堂的周圍辦聖誕市集式榮耀主的最好辦法!


 





看到沒有已經打五折了唷! 但是英國朋友說再等等!


 





遊人如織的溫徹斯特大教堂.



拯救教堂的威廉華克!


 



寫出傲慢與偏見的珍奧斯丁最後居所, 她因為尋求更好的醫療而搬到這裡, 卻仍無法躲過主的召喚, 得年41歲!





牛油酥餅的專賣店, 想吃嗎? 先排隊半小時唷! 外帶兩份可以省1鎊.


 




樂隊上路了! 正在演奏"荊軻爬唷"!





這就是英國經濟實力的展現!



 



流經市區的瑛區河, 終於不是叫Avon了.


 



諾曼時期就開始存在的水車磨坊, 是穀物收成之後的必經處理站.






在雪地裡溜冰不是夢唷!


 





超熱鬧的大街!


 



保存完好的是中心古蹟.


 




古蹟與現代經濟的完美互動與結合.


 




聖誕老公公來囉! 搭一次10鎊! 比兩個人坐火車來回票還貴! 當然囉, 誰請得動聖誕老公公幫你駕馬車呀? 想坐嗎? 先排隊一小時唷!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是誰開始有這個構想的。自從空軍成立,從陸軍空航部獨立成一支軍種,並在戰爭中掌握主導權之後,英國海軍開始式微。空出來的船塢應該怎們運用呢?做生意是最好的選擇啦。事實證明,這個想法是非常正確的。為了更能吸引遊客,在普茲茅斯蓋了兩座指標性的大樓,一座是標高175公尺,可以俯瞰整個港區的Spinnaker Tower,另外一個是Gunwharf Quays超級購物中心。


        儘管沒有像台北101這麼高,從Spinnaker Tower上能看到的景致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在煙波一空,毫無阻礙的視野下,我們甚至可以遠眺英吉利海峽,也可以從容欣賞緩緩開來的,形形色色的許多船隻。而從各個角度來看,普茲茅斯的確具備了成為天然良港的幾個理由。英國從十六世紀以來得苦心經營,現在總算從觀光客付出的登塔門票費用當中,回收最豐富的報償。


        接著就要好好的做一下window shopping囉。集中在Gunwharf Quays(這個字的讀音很像key,港口的意思)的各家名牌暢貨中心卯足全力不讓任何觀光客空手而歸。The Work是英國一家專賣各種圖書的連鎖書店,其中所賣的英語童書非常精美,製作及排版方式極有創意,價錢更是讓你覺得物超所值,非常划算。我們在這裡找到在南安普敦已經賣到缺貨的幾本必買經典,插畫精美的迪士尼卡通童書系列,網羅了到目前為止迪士尼出版過的,大家耳熟能詳的所有動畫故事。。我們另外找到一本可愛的海盜童書,敘述兩個海盜船長彼此勾心鬥角的故事,裡面的插圖可以隨著劇情移動,甚至布景也可以調整,對刺激學童的視覺發展很有幫助。可愛的聖誕床邊故事當然也少不了漂亮的插畫,當然也有可以和讀者互動的設計。這些書籍三本只要不到台幣700元!在台灣,一本就可能超過這個價錢。


        我們也到英國專門賣茶與瓷器的專賣店Whitards尋寶。在這裡,漂亮的喝茶器具,摩登下午茶的所有用品一應俱全,商品陳列的方式更是讓人覺得目不暇給。不過因為只有八折,我們覺得可以再等等,之前他們家的瓷器曾經殺到五折唷。Clarks的名牌鞋子堆積如山,試穿的人群川流不息,結帳的店員忙到喘氣。要找好康當然不能放過Burberry,貨架上陳列的全部是令人垂涎的精品,價錢只有之前半價的各式包包令人嘖嘖稱奇,買不起的話沒關係旁邊有手帕和圍巾,手帕的售價相當於我們家那台義式濃縮咖啡機。注意沒什麼時間可以考慮,旁邊幾個中國同學已經把剩下的幾樣包了回去,什麼都買不起的我們只好照幾張像出出氣。


        逛街逛到腿痠,想找家咖啡店喘氣歇息,沒想到店門口早就已經大排長龍,連進去都不容易。幸好旁邊還有幾張露天座椅可以供平凡人休息,順便把帶來的中餐解決。還好啦,回去的路程只有半小時而已,拿鐵回去自己泡總可以。然而,儘管旅程結束已經一個星期,旅程開的眼界還是讓我們的情緒澎湃不已。


 





從口音判斷, 應該是來自中國的朋友, 已經包了好幾個了. 手下留情呀! 留幾個給後面的人參觀吧!


 




沒錢買Burberry只好來看書!


 




據說曾經是海軍前線總部的大樓.


 




超漂亮的船塢景致.


 




美麗的港灣風光.


 




很明顯的, 這裡沒有地震的問題!




全英國生意最好的星巴克: 從排隊到喝到起碼要一個小時!


 




超級划算的書店: 聖誕特價中!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普茲茅斯之旅


之海軍船塢大探索


        如果說英國海軍決定了今天的世界史,普茲茅斯就是這個結果的幕後推手。這個曾經讓英國海軍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海軍軍港,終究也因為英國國力逐漸走下坡,海軍也不再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情況下,風華不再。然而,作為展覽及參觀用途的規劃轉變,將昔日造船廠、船塢碼頭變成購物中心及觀光景點的構想,卻使的這個曾經發展一度遇到瓶頸的城市重新充滿魅力。如今,觀光客蜂擁而來的目的可不只有英國海軍發展史,還有熱鬧的聖誕佳節市集,以及可以讓人瘋狂採購的暢貨中心(outlet)


        走進英國海軍歷史船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瑪莉羅絲號博物館。這艘16世紀時亨利八世重金打造的戰艦,在普茲茅斯出海對抗法國入侵武力時翻覆沉沒;數個世紀後的20世紀,英國人從海裡把這艘戰艦打撈上岸。從那時起,悲劇變成喜劇,普茲茅斯因而有更多東西吸引觀光客前來。博物館裡展示的東西應有盡有,從翻覆的原因、船艦的設計模型、打撈上來的當時日用品、雕工細緻的古砲、船隻的部分殘骸、當時船艦上的士兵情形等等,不只讓我們對當時的景象覺得歷歷在目,更讓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也體會命運的無情,以及戰爭的可怕。


        沿著街道往船塢裡面走,聖誕節慶的熱鬧氣氛把我們團團包圍起來。來自德國、法國,比利時以至於世界各國的佳餚美食及服飾精品攤位,讓從前廢棄的造船廠重現生機,而從附近蜂擁而來的遊客更把這裡擠得水洩不通。街道上不時可見裝扮成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生活百態的當地居民,遊客們甚至可以騎乘當時才發明不久的腳踏車。音樂和歡笑,混雜著異國美食的香味圍繞著我們,我們踏在十九世紀石板路上的腳步也因而輕快了起來。


        在海事博物館裡,我們看到十九世紀初期港口的生活剪影,也看到了支援海軍的各種後勤補給,以及海上生活的細節。在這裡我們才恍然大悟,當時要在一場海戰中獲得勝利,所需要的支援是如此龐大,又如此的精細。小從拴住砲座繩纜上的結繩,通訊的旗號縫製,大到造船技術的改良及提升,一一呈現了當時英國之所以能在列強海上爭霸之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走道船塢的盡頭,我們看到的是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Nelson)將軍在特拉法加戰役中的旗艦,皇家勝利號(Victory)。這艘戰艦見證了這場海戰中英軍的勝利,也見證了一代名將殉職的哀榮。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又苦無機會到這裡一遊的話,不妨看看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主演的怒海爭鋒之極地征伐(Master and Commander----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這部電影。回頭的時候,不要錯過了皇家勝利號特拉法加戰役的主船帆展示館。在那場戰役之後,這片歷經滄桑的主桅船帆被取了下來,卻因為破損太嚴重而無法檢修。如今能看到的只剩當初船帆的三分之一大小,剩下的被歷代的紀念品蒐集家(souvenir hunter)搜刮一空。


        最後,我們登上十九世紀中後期英國海軍實力的代表,皇家戰士號。這時候的海軍建制已經和半個世紀前大不相同。不像皇家勝利號時期,海軍的軍官、陸戰隊和船員階級壁壘分明;十九世紀中期之後,主要戰艦上配置的都是訓練精良的海軍官兵。加上先進的造船技術,使得更大更長的船艦可以被建造出來。這一切種種原因,使得皇家勝利號上面呈現狹窄侷促的生活空間,與皇家戰士號上相對寬敞明亮的生活型態成了鮮明的對比。


        看完三艘代表船艦,逛完熱鬧的節慶市集,在具有特色風味的攤販用完午餐之後,該是往超級暢貨中心移動的時候。荷包大失血的情況恐怕是免不了的了。


 



 


正在宣傳的時候突然一陣強風吹過


 




 


好精明的英國人! 我終於知道他為什麼要把帽子讓給我戴了


 




 


盛裝打扮的蘇格蘭風琴樂隊成員


 




 


十六世紀登上海軍船艦的陸軍部隊


 




 


真的和電影很像! 勝利號雕工精緻的船尾.


 




 


大人小孩都愛的市集小火車之旅


 






非常友善, 喜歡和遊客互動的當地居民


 




羅斯瑪莉就這樣翻了


 




可愛的商店街一景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南安普敦


 


     幾個世紀以來,因為位處於倫敦西南邊海岸的地理位置,南安普敦一直是個重要的港口。1620年,由這裡出航的五月花號,搭載著前往美洲新英格蘭區的清教徒,為宗教信仰自由畫下了新的里程碑。當時,儘管英國剛剛因為來自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接著伊莉莎白一世登基而終於統一,因為每個國王信仰不同而產生的宗教迫害陰霾卻始終揮之不去。這些清教徒由此邁向永遠免受不同信仰迫害的旅程。1912年,鐵達尼號從此展開了悲劇處女航程,剩下的電影會告訴你;為了紀念鐵達尼號上面的男女主角,這裡還新開了一家超市”Waitrose”,我們都叫這間超市”Jack”,因為只有Jack才會說”Wait! Rose!”。嗯,不太好笑。


     南安普敦也有中世紀留下的城牆,卻因為都市規劃和交通建設的影響拆除了大半。對古蹟保留的懈怠,使得這個人口二十萬的城市在發展觀光上重重跌了一跤。雖然如此,市中心街道上殘存的13世紀鼓樓仍舊是這裡的精神象徵,上面精緻雕飾的是亨利八世的塑像。市區附近保留的公園綠地,及由殘留古蹟蛻變成的商店,至少提供了部分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依些遊覽的去處。散落在郊區附近的幾個遊覽地區,像新森林(New Forest),威特島(Isle of Wight),樸茲茅斯(Portsmouth),以及古城溫徹斯特(Winchester),甚至小城賽利斯伯里(Salisbury)反而比這裡更引人入勝。這麼說吧,與其說這裡是重要的觀光景點,不如說這裡的交通樞紐和生活機能提供的便利性,使遊客把這裡視為方便前往各地旅遊的中途休息站


     儘管如此,能在這裡深度探索的機會卻是我們在其他城鎮所沒有的。假以時日,我們也能逐漸發現這裡的知性之美。


 



鼓樓的正面. 城門上的浮雕裝飾據說是13世紀的工藝作品.


 



英國庭園的代表作品之一: 完全不用圍欄, 而用自然植物做為天然屏障.


 



絕對經典: 這家的門是用樹做的, 絕對不會壞掉, 只是要常常走


 



超漂亮的庭院:紅磚小圍籬, 加上綠色植物屏風.


 



英式庭院的精髓: 設計規劃的美感, 經常勤快的整理 .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Nov 12 Mon 2007 16:35
  • 牛津



 







牛津


 


        牛津的地理位置是她名字由來的原因,意思是牛渡河的地方(Oxfordox是牛,而ford是濕地)。事實上,牛津大學比劍橋大學建校時間更早,而且都和歐陸的宗教發展與變遷有極大的關聯。牛津大學早在12世紀就已經建立了,幾個世紀以來,牛津在教育培養一流人才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最近幾年更因為搭上哈利波特拍攝地的熱潮而意外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


        一來到牛津,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拉提姆(Latimer)等三位新教主教殉教之地,也見證了那一段因為彼此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殘殺的腥風血雨,更提醒我們今日我們能夠享受如此自由的幸福。沿著古典建築雕塑的街道往下走,我們接著來到羅馬帝國皇帝半身雕像作為圍籬的薛爾登劇院,這裡可是牛津大學傳統舉行畢業典禮的場地,是用錢和學術上的努力堆砌出來的。轉個彎,在眼前出現了一個令人感到熟悉的建築,也叫做嘆息橋,只不過這個嘆息橋蓋在馬路上,是個威尼斯拱橋的複製品,而且比劍橋的嘆息橋還要年輕,建於1914年。再來這個壯觀的巴洛克風格的圖書館可就真的是個老骨董了,由於蓋在當年玻璃還是很貴的年代,以現代眼光而言會覺得這個念書的地方採光似乎不夠,但是圓形拱門以及雅典式廊柱的特色還是使她成為牛津大學最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我們強烈認為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當中,野獸獻給女主角Belle的圓形圖書館靈感由來於此。


        受夠古蹟了嗎?稍微休息一下,欣賞一下泰晤士河支流的自然風光吧。溫柔的陽光,好不容易穿透濃密的樹林,稀疏的灑落在茵茵的綠色草地上,照映著松鼠跳躍忙碌的身影。微風穿過樹梢,引領著些許落葉在渾然天成的美景中漫舞。遠處青綠色,草綠色交織的草坪上傳來橄欖球球隊練習的規律哨音,與淺淺溪流上撐篙乘客間的笑語相互輝映。天色碧空如洗,眼界所及綠意翁翁鬱鬱,從塵囂中獲得解放的舒適愜意更是如影隨形。休息夠了,古蹟又回來了,但是這個更是有趣。基督教會學院之所以如此頗負盛名,是因為哈利波特電影在這裡取景。時到如今,學生們仍然在學院校舍的長桌上用餐,而教授們會在高桌上揮舞魔法權杖,不是啦,是用拉丁文感恩禱告啦。在遠處有個看似平凡不過的草地其實大有來歷,因為某個牛津數學講師在這裡得到靈感,因此寫了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the Wonderland)


        中午我們在市中心的Pizza hut自理午餐。這裡中午的供餐時間有一種自助披薩buffet,雖然可以選擇的口味不多,但是對很想吃國外披薩的我們而言已經足夠;意外發現這裡的披薩皮超好吃,酥中帶有美味的嚼勁,而厚度和大小剛剛好夠我們可以一口吃下去;渴了,轉個街角就是星巴克。而在街頭另一角的精品店,我甚至發現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將軍及士兵模型做成的西洋棋,栩栩如生,讓人對這裡高超的工藝設計感到驚奇,只可惜價位我們負擔不起。吃飽喝足逛完街之後又到了離別的時刻。和美景說再見真的不容易。但是時間到了就真的萬不得已。再見了,神奇的牛津。


 



背後就是英國人最喜歡的運動之一橄欖球球場


 



基督學院的側面字型的字標記


 



仿威尼斯設計的嘆息橋


 



藍與綠非常的協調


 



超級古蹟的博物圖書館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陽光非常燦爛


 





亞溫河上的史特拉福


 


        再向南走,我們今天將拜訪我們行程中最嚮往的莎士比亞故居----亞溫河上的史特拉福。不過,我們會先經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的小鎮,確斯特(Chester)


        儘管如此,確斯特卻用她的獨特風格使我們的無知自慚形穢。早在西元79年,羅馬駐軍就開始在這個適合農耕的平原上定居。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羅馬時代留下來的傾頹城牆,甚至半圓形劇場的遺跡;附近的考古活動甚至仍然持續進行中。十三、四世紀開始,以兩層樓建築為主的商店街開始林立在市中心的街道上。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史上最富強的時代,凸窗及裝飾性木工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些當時已經是古蹟的建築物上;而一代一代累積薈萃的美感,終於使得這裡的建築物以確斯特排屋(Chester Row)名稱大放異彩。這裡最不夠資格叫做古蹟的是確斯特鐘塔,1897年完成。


        我們抵達的時間還早,所以我們可以輕鬆的踏著晨曦,在朝氣瀰漫的巷弄中前進,而不用擔心老是和熙攘的遊客錯肩。在羅馬帝國留下的陳跡上漫步別有一番滋味,達達踏在城牆石板上的步履,在千迴百轉的牆垛間發出千古迴響。確斯特大教堂的尖塔,在剛破曉的陽光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悉心照料的美麗花圃襯托下,更顯出她的典雅脫俗。


        信步走在確斯特排屋裡更是另一種特別的體驗。原來,只要用心維護保持,好幾個世紀經營的古蹟,也可以放在腳底下和我們的雙腳進行跨世代的互動。窗櫺間跳躍的木雕裝飾是一種謙遜的炫耀;既要誇耀自己設計的與眾不同,更要與左右鄰居保持整體一致的和諧;既要匠心獨具,又要迎合普羅大眾的審美品味。我們除了忍不住陣陣驚嘆,更對經營者的真知灼見、工匠群的高超技藝、以及社區居民的高度合作態度留下深刻印象。


        再來真的就要到史特拉福囉。在看完電影莎翁情史之後,我就開始對這個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劇作的偉大劇作家產生非常大的好奇,甚至把塵封已久的英國文學讀本拿出來----再翻了幾頁。來到這裡之後,終於了解一個沒有人會質疑的事實:有美的環境,才會培育出能創造優美文學作品的作家。就像湖區培養出華茲華斯,史特拉福培育出莎士比亞,蘭陽平原培養出黃春明一樣。楊柳青青,輕拂著蜿蜒流過的清澈亞溫河水;美麗的夕陽,勾勒出璀璨紅色漆飾可愛船屋的倒影;遠方高聳入雲霄的聖三一教堂,靜靜俯瞰著這個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美的作品。自從1616年莎士比亞去世之後,仰慕他的觀光客就蜂擁進入這個小鎮;一再而一再上演的莎翁作品使得他的名聲不朽,更使得這個人口不到五萬人的小鎮成為全英國僅次於倫敦之外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我們造訪了莎翁的故居,努力尋找他身為手套和皮毛商人父親如何教養他成為大文豪的證據;我們經過哈佛之屋,全力探索成為世界頂尖學府創辦者的舊居風水陳跡,我們漫步在如詩如畫的亞溫河畔,盡力汲取學習這裡培育出一流文學作家的知識經濟。賜給我一些靈感吧,莎士比亞,留學需要錢呀!


 



亞溫河畔的河濱公園, 超漂亮的田園寧靜風光


 



                      莎翁的故居: 牆上甚至有透明玻璃視窗, 告訴你當時的牆壁建材







                                                             非常有特色的卻斯特古蹟排屋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到英國之後才發現, 星巴克不見得是這裏最大的咖啡連鎖店. 然而, 星巴克還是有他們的特色. 像約克的這家, 就特意把之前店面的所有裝潢全部留下來, 連門面顏色都沒有更換成他們品牌比較鍾意的深綠色, 目的除了希望能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同, 更在於能夠更快融入當地的文化當中. 我覺得這點應該是蠻成功的. 這家店的廁所在地下室, 要通過只有一個人能通過的迴旋樓梯, 這種設計也是一絕. 店員的親切和服務嘛...台灣的比較好啦!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