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如果要找一個能夠代表大英帝國縮影的地點,那就是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這個建立在19世紀的廣場,因為是多條串連英國重要行政部門交通道路的樞紐、英國國家藝廊的所在地,許多更是紀念英國國家英雄海軍上將納爾遜所打造的遊憩地點,因而成為造訪倫敦的遊客必定駐足觀光勝地。





 


 





         矗立在廣場右側,宏偉的聖馬汀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很快地抓住我們的目光,提醒我們這裡的歷史最早居然可以回溯到西元410年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當時這裡是倫敦市郊的墳場。1542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重建了教堂,用來容納飽受瘟疫所苦的人民。不過他不是為了人民著想,他只是怕得了鼠疫的人民會經過他位在白廳的宮殿。


 


 


 





         隨著順時鐘的方向望南邊望去,眼前這條車水馬龍,從特拉法加廣場通向國會大廈的馬路居然叫做白廳(Whitehall),又稱國會街,源自於原本位於這條路上的英王宮殿(Palace of the Whitehall)。在1698年白廳被焚毀之後,這條路逐漸從斷垣殘壁之中發展出來變成現在的樣貌。沿著白廳往南邊漫步,你會經過皇家騎兵衛隊、有名的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最後抵達國會大廈。





 


 





         然而,真正讓這個廣場眾所周知的原因,卻是發生在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加海域發生的戰爭。當時在歐洲所向披靡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把下一個征服的目標指向英國,組織精銳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進攻。在這場帆船時代最大規模的海戰當中,負責指揮英國艦隊的英國海軍中將何瑞修納爾遜(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知道英國艦隊在船艦數目上遠遠不如即將入侵的法國西班牙聯軍,但是在速度、指揮體系、水手訓練度和火炮運作熟練度上卻勝過對手。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讓英國艦隊以兩列縱隊的方式切入法西聯軍當中,如此讓敵軍無法施展數量的優勢。(照片攝自於特拉法加廣場下的地鐵站磚牆)


 


 


 





         在激戰5小時之後,英軍大獲全勝,俘虜21艘法西聯軍船艦。然而,納爾遜將軍卻在戰鬥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在旗艦勝利號上遭到法軍狙擊手直接命中而陣亡。為了紀念這位捨己為國的將軍,英國政府在1843年建造了這個廣場。在戰役開始的時候,他命令旗艦向整個艦隊打出英格蘭期待每個個人都能恪盡職責!的旗號。他做到了。這也許能解釋為何大英帝國能在19世紀成為日不落國的原因。


 


 





         如今,納爾遜將軍化身成一座雄偉的雕像,目光如炬的俯視整個為了紀念他以及這場海戰勝利的廣場,在在提醒著我們一個東西方居然英雄所見略同的準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無論甚麼時候經過這裡, 都會看到滿滿的觀光客蜂擁而來!


 







在2012年之前, 英國政府特地在這個廣場設立了奧運倒數計時器, 現在當然已經沒有作用了, 可是這個廣場在倫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英國,最優雅休閒的體驗和感受是甚麼?答案不假思索:走路。


 


 





        事實上,英美文化重視人行步道從指稱他們的單字就可以一窺端倪。相較於中文就這麼一種表達語句,英文中有澳式英語footpath,英式英語pavement,美式英語則是sidewalk。無論是哪一種,無論是林蔭遮蔽,或是芳茵圍繞,走在上面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日文也有步行者天國的語句,用來表示行人才是王者的王道。


 





        在先進國家,人行步道是道路的基本,對人行步道的舖設維護更甚於其他車輛的專用道路,造就了一個無障礙空間的完美行的環境。畢竟無論如何依賴交通工具,離開汽機車之後大家都是行人。人行步道會道路所在的地面坡度平順的舖設,不會有階梯、坑洞、摩托車、用餐桌椅、瓦斯鋼瓶等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障礙物。沿著上面不會漫步在在英國旅行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用費心繞過這些可能許多騎樓下的障礙,即使推著小孩的推車,走到哪裡都覺得舒服。


 


 





        最近又有行政首長對說要把行人的路權還給行人。在台灣,和汽機車比起來,行人真的是相對弱勢很多,尤其是在人行專用道的設置和維護上。在台灣,要氣喘吁吁繞過騎樓下的障礙不說,有些人行道還被數量過多的汽機車壅塞,甚至出現行人上得去,下不來。進得去,出不來被汽機車卡在人行道的窘況。一旦我們的腦海裡浮現搭大眾運數好累的念頭,我們就會再度寧可依賴會消耗大量能源的汽機車。惡性循環因此開始。


 


 


 


 





        然而隨著油價日益高漲、無車可開的觀光客蜂擁而來,發展大眾運輸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大眾運輸系統發展的成功關鍵,除了密集穩定的交通方式、搭捷運比自行開騎車成本低廉的經濟效應、大眾運輸的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對行人的基本尊重。如果短時間之內淨空人行道有困難,不如效法這個靠近牛津的英國小鎮的作法,先把行人要走的最小空間需求規劃出來,營造一個汽機車與行人雙贏的局面,向文明靠攏一點點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Aug 18 Sat 2012 21:19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