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如果要找一個能夠代表大英帝國縮影的地點,那就是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這個建立在19世紀的廣場,因為是多條串連英國重要行政部門交通道路的樞紐、英國國家藝廊的所在地,許多更是紀念英國國家英雄海軍上將納爾遜所打造的遊憩地點,因而成為造訪倫敦的遊客必定駐足觀光勝地。
矗立在廣場右側,宏偉的聖馬汀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很快地抓住我們的目光,提醒我們這裡的歷史最早居然可以回溯到西元410年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當時這裡是倫敦市郊的墳場。1542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重建了教堂,用來容納飽受瘟疫所苦的人民。不過他不是為了人民著想,他只是怕得了鼠疫的人民會經過他位在白廳的宮殿。
隨著順時鐘的方向望南邊望去,眼前這條車水馬龍,從特拉法加廣場通向國會大廈的馬路居然叫做白廳(Whitehall),又稱國會街,源自於原本位於這條路上的英王宮殿(Palace of the Whitehall)。在1698年白廳被焚毀之後,這條路逐漸從斷垣殘壁之中發展出來變成現在的樣貌。沿著白廳往南邊漫步,你會經過皇家騎兵衛隊、有名的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最後抵達國會大廈。
然而,真正讓這個廣場眾所周知的原因,卻是發生在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加海域發生的戰爭。當時在歐洲所向披靡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把下一個征服的目標指向英國,組織精銳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進攻。在這場帆船時代最大規模的海戰當中,負責指揮英國艦隊的英國海軍中將何瑞修・納爾遜(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知道英國艦隊在船艦數目上遠遠不如即將入侵的法國西班牙聯軍,但是在速度、指揮體系、水手訓練度和火炮運作熟練度上卻勝過對手。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讓英國艦隊以兩列縱隊的方式切入法西聯軍當中,如此讓敵軍無法施展數量的優勢。(照片攝自於特拉法加廣場下的地鐵站磚牆)
在激戰5小時之後,英軍大獲全勝,俘虜21艘法西聯軍船艦。然而,納爾遜將軍卻在戰鬥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在旗艦勝利號上遭到法軍狙擊手直接命中而陣亡。為了紀念這位捨己為國的將軍,英國政府在1843年建造了這個廣場。在戰役開始的時候,他命令旗艦向整個艦隊打出”英格蘭期待每個個人都能恪盡職責!”的旗號。他做到了。這也許能解釋為何大英帝國能在19世紀成為日不落國的原因。
如今,納爾遜將軍化身成一座雄偉的雕像,目光如炬的俯視整個為了紀念他以及這場海戰勝利的廣場,在在提醒著我們一個東西方居然英雄所見略同的準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無論甚麼時候經過這裡, 都會看到滿滿的觀光客蜂擁而來!
在2012年之前, 英國政府特地在這個廣場設立了奧運倒數計時器, 現在當然已經沒有作用了, 可是這個廣場在倫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