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其實到處都是人文藝術和商業發展結合的美感。但是最讓我們印象深刻,而讓我覺得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實是柯芬園(Covent Garden)


        


        早在羅馬統治大不列顛時代,柯芬園就已經以殖民地交易站的形式存在。而真正讓柯芬園成為倫敦第一大花卉蔬果市集的關鍵,卻是1666年的倫敦大火。當時這把從一家麵包店烤爐燒起的火,不僅燒掉大半個倫敦,甚至把這個市場的主要對手市場給燒掉了。有一段時間的壟斷發展,加上當時英國海軍在全世界無遠弗屆影響力的擴張,許多異國風味的商品藉著泰晤士河的航運之便運送到柯芬園來販賣,造就了這個市集在倫敦的代表地位。因為商業交易的熱絡,帶來可觀的金錢流動,隨之而來的藝術欣賞風氣也隨著打開,英國最早期的街頭表演藝術也從此萌芽發展。如今柯芬園成為倫敦街頭表演藝術的重鎮,街頭藝人除了必須領取執照,甚至要在市場管理人員和表演藝術工會代表之前試鏡(undertake audition),接受安排時間表表演,以成為柯芬園合法表演的街頭藝人。時至今日,數以千計的街頭藝人會在柯芬園的四周街道上隨著規劃好的演出時間表表演,每場表演時間大約3040分鐘,除了聖誕節之外全年無休。


 


 


 



 


 


       儘管街頭藝術講究的是創意和創作,這座我們目前看到仿造巴斯羅馬浴池規劃的市場建築卻是時代風潮的複製品。1830年代,英格蘭巴斯正在進行市政規畫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長期被歲月遺忘的古羅馬巴斯浴池,這個在巴斯發掘出來的羅馬浴池熱一時席捲英國,也提供柯芬園發展委員會一個吸引更多顧客的想法;於是,這座露天仿羅馬浴池設計的市場建築出現了,提供永久市場交易中心的保障象徵。然而,1960年代,附近區域的交通壅塞曾經嚴重威脅到這座歷史悠久的市場,倫敦市政府幾乎考慮拆除這個市場進行整個區域的都市再造計畫(redevelopment project)。在保存古蹟的有心人士們大力奔走,週圍歷史建築物(listed building)成功徵收成為市場發展的一部分,加上原本蔬果攤商願意搬遷到附近的新市場營業的讓步之下,柯芬園以獨特的商店街而非果菜批發市場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如今,柯芬園當中及附近街道裡櫛次鱗比排列著英國獨特的商店,每天吸引無數國內外的觀光客蜂擁前來。當年市政發展委員們的宏觀遠見、既得利益者的犧牲妥協、以及為了保存城市發展文化軌跡的努力如今全然值回票價。





 


夏天是最適合造訪柯芬園的季節!!


 




廣場上圍觀表演的熱情觀眾, 右上角的那幾位甚至像我歡呼招手!!


 




滿坑滿谷看表演的觀光客, 以及市場附近美觀的歷史建築.


 



剛剛那些人看的可是這位蘇格蘭老兄的表演...他可是穿著裙子站在梯子上表演呢!! 如果是個美女就更好囉!!


 




街角的另一頭, 據說有時候表演者是主修表演藝術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


 




在市場一角的倫敦交通博物館, 麻雀雖小, 展覽務卻俱全


 




市場內部的表演者則是要從眾多街頭表演者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就連在路邊從事手工藝的創作都會引來路人圍觀!!


 


 



這家茶具連鎖店Whittard在英國非常有名, 免費試喝喝到飽不用錢.


 



更重要的是茶具的折扣...


 



蘋果市場. 早期的柯芬園是倫敦蔬果的交易中心.


 



臨走前別忘了給點零錢嘉惠這些辛苦表演的藝術工作者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