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所有倫敦客說的,沒到過大英博物館,到倫敦的旅程就不算完整。(The trip to London won’t be complete without paying a visit to the British Museum.)趁著最後一次到倫敦的空檔,我們再一次拜訪了這個見證大英帝國在全世界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博物館。


 



        18世紀中期開始,大英帝國海軍就在全世界探索,並且帶回來無數英國本土前所未見的奇珍異物;同時,許多英國有錢有閒的有志之士開始出資有計劃的收購這些寶物。西元1753年,這些有志之士的其中一位漢斯.索隆爵士(不是海賊王的那個索隆唷)在他的遺囑中將他畢生收藏的71000件物品捐贈給英國,後來在向全國募款之後成立了這座大英博物館,並在1759年開始對外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如今,每年有大約超過700萬件各式各樣的展覽品在館內展覽。


 


 



        我們在羅馬館當中,看到羅馬帝國對大不列顛統治的影響。當年,羅馬大軍隨著凱薩征服高盧(今天的法國)戰勝的餘威佔領了今天的蘇格蘭,卻因為地形的限制和兵力的捉襟見肘沒能占領北邊的蘇格蘭。而為了防禦驍勇善戰蘇格蘭人,羅馬人沿著北方的丘陵邊界修築了有名的哈德廉長城,而羅馬人也在英國各地,諸如巴斯、契斯特和約克等地留下當年戮力經營的人文遺跡。羅馬利用組織精密的軍隊四處征討,戰勝四方之後利用大量而廉價奴隸打造的龐大經濟體,也開啟了鑄幣制度的先河。如今,除了蘇格蘭和英格蘭政治的分野,羅馬人的文化價值和審美觀上也持續深入的影響今天的英國人。


 



       除此之外,我們也特別拜訪了北美館,進一步了解當年北美洲原住民對由英格蘭出發前往北美大陸新移民的複雜觀感。儘管北美原住民的確在新英格蘭移民遭遇惡劣天候而貧病交迫的時候伸出援手,使得美國後來發展出為了感謝原住民協助的獨特感恩節;可是後來歷史演變證明,新移民帶來的槍砲、病菌與鋼鐵徹底顛覆了美洲原住民原本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平靜生活。由於對歐洲大陸稠密人口發展出的天然疾病諸如天花等等缺乏免疫力,美洲原住民的人口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顛峰的兩千萬人急遽減少了百分之95,使得後來在地廣人稀土地上耕種的歐洲人不得不從非洲引進黑奴,還有後來跟著演進的歷史。歷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類相殘史呀。透過大英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我們對人類歷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發出不絕於耳讚嘆之聲。事實上,大英博物館豐富的館藏除了來自張良型英國人苦心積慮的蒐羅,有相當多數量來自19世紀在全世界征伐獲勝搜刮而來的戰利品。我就親耳聽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在看到來自圓明園的中華文物之後發出大聲的報怨:喝!他們(英國人)把東西全搬來啦!來自台灣的我們其實沒甚麼好評論的,畢竟1949年我們據說也運了一大堆飄洋渡海而來。而且話說回來,這些倖存的文物若是真得留在中國大陸,能躲得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嗎?



 


 



典型"張良型"英國人的代表, 當其他英國人忙著掠奪財物的同時, 他們的眼光落在文物上!! 能搬回英國的就搬回去, 不能搬的就鑄模(casting)把模型帶回.


 




中亞亞述帝國神廟的牆壁雕飾.


 




2000年之前駐防在英格蘭羅馬步騎兵的裝備.


 




羅罵帝國的疆域和在英格蘭的活動遺址.


 




羅馬審美觀的代表----馬賽克拼磚(Mosaic), 最早是羅馬貴族或是中產階級家庭裡的壁飾.


 




羅馬帝國時代就開始流通的金屬錢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