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語言探討(Description of Language, 或者語言描述,但我覺得這節課不只是描述而已)這節課蠻像我們大學時的語言學概論,只是更深入的探討幾個細節,所以還蠻有趣的。像語言結構分析,句子的樹狀圖,還有些英語的文法等等,大部分的東西我們大學時就接觸過,不過這裡學得更深入。


        之前我們上過句子的組織和結構,教授就要求我們做樹狀圖的練習。好玩嘛,我們就想出一組有趣的句子,用樹狀圖來解析一下:


               Yesterday, I went to visit my father, who lives in Taipei.


               昨天,我去拜訪我爸爸,他住在台北


               Yesterday, I went to visit my father who lives in Taipei.


               昨天我去拜訪我那住在台北的爸爸。


        這兩句是典型文法教科書用句,講的是關係代名詞的限定用法和補述用法的不同。前一個句子中,who引導一個可有可無的非限定形容詞子句,補充說明前面那個先行詞。在樹狀圖的結構中就算刪掉也沒關係。但是下面的那個句子就不行了,who後面是個後位修飾(post-modifier)的限定形容詞子句,包含在整個句子的樹狀結構之中,刪掉的話句意會不完整。因為這個句子的含意是,我有兩個以上的爸爸,我去拜訪其中之一住在台北的那個。然而對多數人而言,這種樹狀圖練習很無聊。寫錯的話,笑一笑就過去了嘛。更何況結婚之後,有兩個爸爸是很自然的(三個以上就怪怪的)


 


        上個禮拜我們上的內容就十分有趣,值得對語言學習有興趣的同學來探索。上周,我們可愛的帥哥老師跟我們提到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以及它對孩童學習語言的影響。普遍語法的理論重點是:


        語言是內化在我們腦中的認知系統。


        我們腦中有個非常精細的語言學習機制。


        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大部分我們的語言知識早就內建在在我們的認知當中。


         按照這個普遍語法的概念,我們可以解釋一些事實。例如說,孩童們語言的習得(acquisition)一直在進行,儘管沒有明顯的教學與學習行為;而這種習得快速而絲毫不費力氣。孩子們會經歷好幾個語言習得的階段,而這些階段各種語言都一樣。語言習得總是很成功;而且,語言學習似乎有一段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在這段關鍵期之內,孩童的學習效率驚人,無論發音或語法都是母語學習者的水準。這段時間內,孩子們的接收(input)能力超強,而內建的語言學習機制會自然而然把吸收的兩套,甚至三套以上的語言用特定的接收參數(parameter)吸收,轉化成為自己的語言知識。錯過這段關鍵期之後的學習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永遠沒辦法達成母語學習者的水準。


        不知道各位覺得從以上資料獲得了什麼?我只知道為什麼我爸媽沒教,學校老師更不可能教,但身為客家人的我自然而然會用閩南語的髒話罵人(就是語調和大家好很像的那種國罵)。這是我小時候在家附近的巷子語言習得的結果:毫不費力,成功,發音到達母語使用者的水準。



課堂討論中, 誰那麼有閒和你照像呀!


 



不要以為小孩不說話, 他正在接收語言中.


 








  免費中文課程唷! 為什麼這個學生好像是被綁架來參加的


 


(以上內容,翻譯自南安普敦大學英語語言教學碩士班:語言探討課程講義第二頁,2007年十一月19日,拜託不要告我剽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yshine 的頭像
    shinyshine

    shinyshine的部落格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