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揉雙眼,沒錯,我們真的沒有看錯,奧運棒球兩岸經典的大對決,中華隊帶著4分的領先打最後半局,結果居然被中國隊連得五分逆轉勝輸掉了。這場令台灣球迷不能接受的比賽結果出爐之後,很多專家邊找眼鏡碎片邊做出來結論紛紛出爐;其中最令人為之側目的理論是:輸最弱的球隊是中華隊國際比賽的優良傳統。事實上,2004雅典奧運中華隊輸給義大利,2002世界盃輸給俄羅斯,當時這些球隊都祇有一勝,就是找中華隊要的,而中國隊今年奧運也真的就這麼一勝而已。回過頭來檢視這個難堪的結論,為什麼中華棒球隊老輸給最弱的球隊?為了實地了解情況,順便解悶救台灣國球,憂鬱天使和我以前的學生淙瀚特別辦了一場重現長億棒壘光芒的經典壘球賽,也許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端倪。


       很久不見,許多長億壘球社隊員除了身材有點走樣,大部分的球技因為疏於練習也有些退步,加上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練習防守隊型,所以比賽的過程當然是荒腔走板。記得好像有最長的一局:因為一直被對手不斷得分,一個出局數都要不到,比賽有種沒完沒了的錯覺。然而,我們今天出現只是為了重溫從前打壘球的快樂而已,輸贏不是太重要啦,就算被打爆也要堅持下去,這也算是一種運動家精神吧。最後好險有提前結束的賽制規範(The mercy rules),我們長億老人隊的賽程總算告一段落了。說穿了我們只是追求一種單純打球運動所產生腦內啡的快感而已。


        然而,最後一場中興大學對台灣體院的比賽就讓我們真正見識到甚麼才是真正堅持到底,永不認輸的運動家風範。這兩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儘管在攝氏35度艷陽高照的高溫蒸烤下也決不退縮;往往上半局台體還領先5分,下半局中興馬上就要了4分回來,有其中幾局得分甚至還反超前,讓當有幸擔任主審的我親眼目睹了一場拼勁十足非常精采好看的比賽。


        從中華職棒到台灣棒球國家隊的問題到底在哪裡?關鍵也許就是一種堅持到底,永不認輸的拼勁吧!棒球比賽不同於其他球類賽事,在主審宣佈比賽結束之前,球賽永遠都是進行式,而比賽結果在紀錄上來說有千萬種可能。中華隊輸日本的那場比賽,很明顯的九局下半我們已經放棄會贏的可能;中華隊輸中國隊的這場比賽,很明顯的十二局下半我們也放棄了會輸的可能。提早放棄的共通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當大家在拼命詬罵比賽內容,甚至對手的時候,我們卻忘記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我們球員身上找不到的那種打棒球應該要有的企圖和拼勁,卻往往在對手身上找到了。看看韓國隊瘋狂慶祝得到奧運棒球金牌的喜悅,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更多從下到上的深刻省思:台灣的棒球是真的不行,還是不想?看看這些只為了樂趣打球的壘球業餘愛好者吧!台灣的職業棒球選手該拿出真正的拼勁了!




汗流浹背之前先來照張相.


 




有點雜牌軍的感覺...


 




淙瀚敎的犧牲觸擊: 棒球的基本功, 慢速壘球的禁忌.


 




也許是洋基棒球帽的加持: 今天憂鬱天使已經不再憂鬱!


 




慢速壘球缺乏場地: 壘球熱愛者心中永遠的痛!!


 




台灣體院運動休閒系壘隊: 謝謝你們展現的拼勁!!


 




下次再見囉!!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對於2008剛到英格蘭的台灣人而言,西元一世紀左右羅馬人在大不列顛活動所留下的歷史陳跡已經夠讓我們發思古之幽情了;對當時的羅馬人而言,他們想去逛逛的古蹟又是甚麼呢?答案就是英國索爾斯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上的史前巨石群(Stonehenge)。對於當時活躍的羅馬人來說,這些我們現在看起來不過是一堆石頭殘跡的史前遺址已經是至少2000年前古人所留下來的古蹟。


        然而,考古學者對於這個史前時代就開始矗立在這裡的巨石陣的確切時間卻沒有定論,對於巨石陣之所以被擺設的目的或是功能更是眾說紛紜,只確認它是有至少四千年歷史的史前人類活動遺跡。有些考古學者認為它是史前人類的日晷,用來做為當時聚居在這片平原以農業維生聚落的曆法。多數的考古學家認為它是史前時代人們的祭壇或神壇;畢竟當時人類對於導致疾病的微生物一無所知,大規模生病情況發生的時刻,找不到原因的人們都會認為是神靈發怒,所以祭壇或神壇可以有撫慰人心的作用。無論如何,從現在已知從遺址附近開挖出來的古人遺跡來判斷,這些石頭很有可能是當時豐饒富足的史前社群花費大批人力物力眾志成城的心血結晶。經過考古學者們縝密的研究,巨石陣的石材是從三百公里之外的威爾斯輾轉運來,所運用的工具是砍伐自索爾斯平原森林林木削製而成的輪圈。然而,從原本具石陣可能的規模,和農業社群運用非寒冷天候的農閒時刻搭建大型公共設施的特性來估算,這個巨石陣一定耗費當時在這個平原上呼風喚雨的史前社群經年累月心血努力的投注和奉獻。


        儘管如此,當氣候變遷,加上平原上的生態平衡被破壞,不足以再繼續支撐這個人類族群的耗費的時候,再如何規模宏偉的精雕細琢都會面臨被棄置的命運:馬雅帝國曾經輝煌的神廟和石碑如此,復活節島上令人瞠目結舌的石人雕像如此,曾經支撐巨石陣的史前文明如何能例外?當被砍伐的森林無法再生提供社群進一步發展的消耗,當土壤裡的養分因為受到侵蝕而無法提供大規模人口需求栽種需要的時候,這個巨石群被人類拋棄的命運已經註定。此後,原本在當地生活的龐大社群崩解,分散之後的人們有的輾轉遷移到更適合人群居的索爾斯伯里(Salisbury)或是溫徹斯特(Winchester)。被人們遺忘的巨石陣功能不再神聖,有的甚至被後來的古人們拆解變成建造房屋的材料。


        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證實,這個如今仍舊屹立在美麗蒼穹之下的巨石群不是外星人神乎其技的巧合之作,而是一頁史前社群逐步發展,到達巔峰之後突然崩解的斑斑血淚人類從歷史得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得到教訓,現在同樣面臨氣候劇烈變化而又不珍惜地球生態環境的人類社群會是例外嗎?也許我們很快就會目睹答案。



 



現在看起來只是一堆石頭的巨石群...每年可以吸引超過100萬人次的各國觀光客!!


 




當陽光灑落在巨石群當中...希望上帝也給正在破壞地球環境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昨天,我終於幫我們班同學把她論文的問卷寄回去英國。看看時間,現在已經九月初了。在大西洋遙遠的彼岸,一定有很多仍然留在英國的同學正在為月底要交出的論文忙得焦頭爛額吧?這也讓我們回想起幾個月之前我們同時忙著寫論文和生小孩的生活。


        論文的架構不外乎包括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和研究動機(research motivation)在內的介紹(introduction)、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研究目的和研究價值論述(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 study)、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發現和討論(finding and discussion)以及最後的結論(conclusion)。事實上,儘管跟著這個架構按照順序前進,我們最後發現還是要先做完所有相關文獻的探索之後,研究背景和動機才能得到更完整的論述,也才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甚麼?


        以我做的考試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s of assessments)來說,我也是幾乎讀完絕大部分過去學者所作的文獻研究之後,才慢慢咀嚼出回波效應真正的意涵。其實早在1993年就有學者Alderson以及Walls假設考試會影響語言教學,而且造成正面和負面在內的回波效應。正面的效應包括:有了標準化測驗的引導,語言教學及學習會更有具體目標(specific objectives),而多數的學者認為考試能引起學習動機。負面的效應相較之下多了很多,包括教學內容窄化、為考試而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成為準備考試的過程等等。在讀完許多學者的文獻之後,我把我的論文定位成為證實並延伸理論探討的實地研究,希望從高中老師和學生們的觀點來探討回波效應在台灣英語教學情境的意義。


        重點來了,就和生小孩一樣;記得當時Andy的頭一從娘胎出來,整個人不超過10秒就被整個生出來。做完文獻探討之後,我對接下來要做甚麼討論都了然於胸,等到問卷結果傳回來,稍做分析之後討論和結論就出來了。文獻探討就是論文的頭,頭生出來論文也就差不多接近尾聲。所以,我是先寫完文獻探討之後,才回去寫之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介紹。


        話說回來,我們系上開的論文寫作教學課程對我們論文有沒有幫助呢?有是有,但是幫助有限。負責教導的老師們雖然很用心,可是在授課內容不能和其他課程重疊的限制之下,我們真正想學的研究方法並沒有含括在課程當中。我們真正的收穫不過是知道論文大致的完成進程。此外,課程中後半段聽班上同學的論文題目口頭報告意義也不大,更不用說報告完之後的提問時間;畢竟,他們所要研究的領域我們並不熟悉,我們頂多觀摩其他同學論文的架構和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而以上種種資訊其實只要參考廖柏森博士寫的論文教學指導這本書就可以得到了,最後整個課程幾乎只能當成英語聽力訓練練習,有點可惜。


        如果按照論文寫作的進程,在英國的班上同學們也應該開始做結果分析,論文也快接近尾聲。在這裡祝福大家論文一切順利,趕快把論文寶寶生出來啦!






我們班英國同學馬丁(Martin), 他一直鼓勵我不用擔心學術寫作的要求, 平常非常好相處, 非常幽默風趣.




學術寫作課程的tutor: Laura. 非常盡責的引起我們對論文寫作的動機.


 




除了我們, 大家的論文寫的也差不多了吧!!



 



 




shiny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