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英國之前,對英國的認識僅限於高中歷史課本,和大學的英國文學作品。一直到這裡之後,才真的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認識。
就拿宗教來說吧。對歐洲甚至多數的西方人而言,宗教不只是一種信仰而已,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一種生活方式,更可能是主宰自己靈魂的思考模式。儘管現在相當多西方人不再對宗教死心塌地的完全投入了,在他們周遭的生活環境裡仍然可以看見宗教之於歷史所留下來的痕跡。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我們就算知道,也無法深入了解,而基督教和天主教對我們而言也沒有甚麼太大的差異。
到了牛津,才終於知道牛津大學的建立和宗教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中古世紀之後,天主教取代了羅馬帝國的權力和地位,成為傳承文明以及啟蒙教育,承先啟後的傳承者,所謂歐洲文明唯一的明燈。然而,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隨著天主教教堂機構,乃至於神職人員聚歛財富貪贓枉法的惡劣行徑日漸囂張,對宗教本身的反省檢討也日益高張。終於,本身也是神職人員的馬丁路德起來抗議,並倡言宗教改革,這個行動迅速獲得日耳曼地區(今天的德國)和低地地區(今天的荷蘭及比利時)廣大人民的支持迴響,新教因此建立,並在後來衍伸多種教派,包括現在的基督教。幾個仍然堅持天主教信仰的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等因此和這些信仰新教的國家產生相當長時間的抗爭,也因此對本身國內的信仰管控更趨嚴格。而早在1167年,一些法國學者就因為宗教信仰的問題離開祖國,離鄉背井到英國創辦了這第一所大學。後來,又有一些牛津學者因為宗教信樣的問題被迫離開,轉而到康橋創辦大學,劍橋大學也因此設立。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宗教之間的紛紛擾擾,也許今天世界上就因此少了兩個頂尖大學了。
牛津大學入口處就有這麼一個殉教者紀念碑,紀念被瑪麗一世----就是赫赫有名的血腥瑪莉----處死的三位新教主教。創立英國國教的亨利八世去世之後,他與第一任信奉天主教老婆所生的女兒瑪莉繼位,受到母親極大影響的瑪莉並不欣賞新教,並在一片爭議聲中企圖恢復英國天主教的信仰,因此迫害了許多新教徒。可憐的三位主教當然無法倖免,但也因為如此,他們的事蹟以石碑的方式被記錄下來,告訴後代子子孫孫對他人信仰寬容的重要性。民主制度最可貴的地方莫過於對他人不同意見的包容,看看英國,順便想想自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