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這裡最大的收穫,其實是來於自學術研究。尤其是對大學時期就念外文系的我們而言。許多在大學時期讀過的東西,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得到更深一層的驗證與討論,其中的收穫是超出我們自己想像的。此外,與來自不同國度的同學交流切磋,更是開拓了我們原本侷限在台灣的視野。除了正規課程,研討會、讀書會、自發性的小組討論都是探索英國學術生活的好方法。
這裡的學制是三個學期。第一和第二個學期是授課課程(taught units),第三個學期開始就是規定開始寫論文的時間。與英語教學相關的碩士課程又分成英語教學(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課程,以及應用語言學教學(ALLT,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ing)的課程,提供給已經有教學經驗的在職老師,或是沒有經驗或想走學術路線的學生;其實,除了必修的課程(core units)不一樣之外,選修的課程都可以修。以今年的情況而言,第一學期開的選修課比較好。系上兩位大師級的教授Ros和Jennifer Jenkins開的幾門課包括語言能力評量、英語之世界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及調查、甚至第二外語學習等等,我們有修的都覺得相當有收穫,沒有修聽別人轉述也都覺得相當滿意。第二學期的課程相較之下比較沒有太多可以選擇的空間。不過,兩個學期的研究探討已經讓我們有許多的迴響。
就拿我們最近課堂上探討的任務主題式英語教學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及上學期學過的溝通式英語教學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來說,從不同角度探討這兩個英國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得到的收穫相當豐碩。溝通式英語教學認為採用三P教學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對學生比較有幫助;老師在課堂上先呈現要教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老師掌控的過程練習,最後由學生說出語言,達到學習的目的。然而,採納部分美國知名學者Krashen提出自然習得(acquisition)理論任務主題式的英語教學法卻認為只有模擬的、虛假的溝通是不夠的,所以主張課程應該完全以學生用目標語言完成任務為主;例如用有限的經費組織一次露營活動,協助學生互動,以目標語言做練習,讓學生在透過的活動中,自然而然的情形之下學會目標語言(聽起來很像何o仁美語補習班的廣告台詞)。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除了給學生任務,和最後以學生產生語言為主的語言分析之外,教師只站在輔導和協助的角色。
兩種理論都各有優缺點。而提出理論探討的學者也都會針對優缺點一一探討。沒有任何主張是完美無缺的,有的優點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是缺點,所以從各個角度檢視是很重要的。英國的學術研究精神儘管有一點本位主義,比較重視英國自己提出的理論,但是同樣謹守客觀的分際。此外,他們也會尊重並包容我們對同樣學術刊物的不同看法與見解。尊重包容和審慎客觀是英國的學術精神。
因為課程緊湊,第二個學期開始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寫論文囉。寫論文的指導者(supervisor)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會讓你消極頹唐。已經預定八月中就要返國的我們當然沒有消極頹唐的本錢,所以絞盡腦汁想出論文題目避開可能被指導到的supervisor(其實大家都這樣,選民的眼光是雪亮的),因為系上是按照我們所選論文題目來分配指導者的;系上的師資雖然不錯,但是還是有讓我們必之唯恐不及的”專注研究型學者”。論文題目後來可以修改,但指導者要換就很難了,還是小心點好。還好,我們對我們被分配到的指導教授都蠻滿意的。加油!碩士學位,我們來囉!
課程之後的討論是很重要的歐
休息片刻, 充電一下...
之前老骨頭們留下來的論文, 真是汗牛充棟呀...
想了半天還是想不出來到底要寫甚麼?
吩咐作業中, 要小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