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英國唸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英國人事實求是,一絲不苟的務實風格;任何事情都照規定辦事(Do everything by the book),為了達成效率或工作任務不許有一點點人情上的通融或彈性。但是一直到昨天才真的對英國人的務實風格大開眼界。
大約晚上8點鐘,我們正在搭公車回家的陸上,這時候絕大部分的英國商店都已經打烊了。天空下著有一陣沒一陣的毛毛細雨,行人稀稀落落。在一個停靠站上來一位英國女士,拿出一張10英鎊的鈔票希望司機找零。倫敦的公車司機沒有零錢可以找,因而沒有辦法接受車資讓這位女士上車,儘管她一直解釋嘗試過很多地方兌換零錢都不成功。此時讓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公車司機把車門打開,要求這位女士下車。這位英國女士不是因為沒錢,而是沒有能夠付車資的2.2英鎊零錢;因為這個原因,她將被驅離這部公車。
從我們來的第一天就發現一些關於倫敦大眾運輸系統的有趣之處。首先,倫敦公車司機不找零錢,除了被問路,從來沒有看過他們和乘客互動。這一點和我待過的南安普敦全然不同。在南安普敦的公車司機大多比較友善親切;Amy剛生完Andy那一天,Ariel自己一個人過來醫院探視我們,沿路上一個中東裔的公車司機一直給完全不懂英文的她指示。我在公車站牌等她,這個公車司機經過我的時候還說”Don’t worry. Your friend is coming. Wait for another 5 minutes.(不用擔心,你的朋友來了,再等5分鐘)”。某天醫院回家的路上,一個快退休的公車司機和我分享20年前剛剛生下兒子的喜悅。更不用說我走在南安普敦街道上,一個看到面熟的公車白人司機居然在駕駛座上和我打招呼。
倫敦公車司機不找零錢可能有幾個原因:在倫敦,依賴大眾運輸系統的國際通勤族每天有幾千萬人之多,一個一個找零錢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安全風險,而且拖延大眾運輸的效率。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叫做Oyster Card的通勤卡。通勤族把車資預儲在這張卡,每次搭乘時”嗶”的刷一下過卡,這樣就可以搭乘地鐵到公車所有交通工具,不消幾秒鐘就公車可以處理10幾個乘客,而地鐵的吞吐量更是驚人。他們的比較冷漠與疏離與每天要處理如此大量乘客息息相關:他們重視的是大眾運輸的便利和效益,而不是給予個別乘客的通融彈性和特別照顧。
儘管如此,這個故事還是有個完美結局。Kenneth和我看不慣這種僵化制度的兩個台灣人在此時挺身而出,拿出身上的1.2鎊讓這位可憐的女士終於搭上公車。倫敦的制度也許冰冰冷冷,一點點來自台灣的溫情,卻可以讓這個偉大都市變的更美好。